第571章 571.钱財转化为军备(1/2)

第571章 571.钱財转化为军备

除此之外,张巡和叶李还有一点也算是想到一处去了。就北方那个迭经丧乱的状態,

假如海都打不进大都,只是剽掠河北、山西一带,那估计三五年就能把当地的生產经济完全破坏掉。

歷史上黄台吉对河北、山西、山东一带的破坏,持续了十年出头。整个河北和人间地狱没有任何区別,卢象升作为督师连一粒粮食都弄不看。现在河北还未必有检检刚登基那会儿的河北生產情况好,真有可能海都来三五轮,就得瓦解。

到时候內乏强兵,外无援粮的大都,铁定守不住的。

基於此考虑,必须立刻开始做好北伐,或者至少是守御的准备。海都一旦打破了大都,便有了席捲整个北方的气势,到时候绝对会趁胜大进。

毕竟忽必烈政权的基干力量,便是各地的汉世侯。假若在大都和河北,汉世侯的血被放了大半,那其他地方便不会有太大的抵抗。

不是不想抵抗,是抵抗不了。

当初常州有张巡抵抗,那是因为张巡用自己家趴在带宋身上吸了五代人,一百年的血,进行补充。换个其他地方,既没有造血功能,地方上也被刮的精穷,如何抵抗?

眼前这会儿,张巡得到了荣大王赵与芮的五千万,和全清夫的三千万,那些不动產还在折变,只能缓慢出手。一下子全出,带宋都没几个人有接盘的本钱。

流动资金,立刻变成现钱的,也就二三千万而已。除开赏赐和收买诸军、文官武將的数百万,剩下的得立刻拿来投入军备之中。

首先最重要的,要在鄂州和扬州两个沿边核心重镇,进行大规模的仓储准备。至少要囤积二百万斛米在这两个地方后勤运输中心,是两边都要二百万。

数字也是有依据的,北宋的沈括专门计算过此时民夫、牛马驴螺和车辆的运输损耗。

一个士兵配一个运粮民夫,只能出击十八天。

別看在扬州和鄂州囤积二百万斛粮食,真走到边境上,可能就已经消耗掉民夫所背运粮食的三分之一。所以想要北伐或者守边,这二百万还只是个基础。

另外在京西的襄阳要囤积四十万,在沿淮各边的泗州、寿州、淮安、海州等地,则各二三十万斛不等。

大军出动,十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是绝对不会聚在一坨的。就算是临安,长期供养十几万不事生產的大军也很艰难。

所以大概率是在各淮水的支流上,选择几条主要的,可以水运通航的大支流,每一路安排二三万人,大家约期並举。分成三四路人马,甚至更多一些,进行军事移动。

既然如此,肯定是处处都设置兵站和邸阁。当年诸葛亮兴师北伐,就是在金牛道上设置邸阁,作为转运成都军粮的中继点。现在张巡一定要夺取北伐之功,那这个內部军事建设也要徐徐展升。

苏杭熟,天下足。

当今的粮食產区在太湖平原和杭嘉湖平原,单单是一个购买民间运力,將粮食集中到三边,怕是就得开销无算。

汉代时,就有僱佣民间力量运粮到边疆的办法,当时的价格是一石粮食走一里给一文钱。等到东汉,这个数字就上升到了三文,甚至在极端时期,出现过一里九文的记载。

也难怪打羌乱,要打得关中和河南精穷了。几兆的五铁钱投进去,按照那路途算,也就是刚刚够用。

张巡虽然可以用运粮到前线指定地区,然后发给盐引的方式,也就是明代的开中法,

来进行运粮。但这对於眼前的状况而言,是不能轻易实行的。

因为张巡手得死死的,到现在连一张盐引都没有超发过。

每年淮盐和川盐上一千数百万的收入,是张巡魔下十余万大军存身的根本所在。就是张巡的亲爹原地復活,问张巡索要盐引,张巡都不会多给他印一张。

和瞿霆发確定好明年能发多少引,那就是多少引,半张都不会多。这笔钱天王老子来了,也不能轻易更改。

为了省钱把粮食运到三边,就多发盐引?不行,绝对不行的。

寧可直接现金,购买民间运力来做这个事。反正大都一时半会儿打不下来,张巡还有二三年的准备时间,足以在期间做好军事储备。

至於武器装备的製造和调度,那都是现成的。南宋的手工业相当之繁荣,歷史上不乏造箭数十万,造申叶数十万的记录。只要钱和原材料到位,装备什么的,时间充足,小事一桩。

爭分夺秒的把从赵与芮和全清夫那里搞来的钱,转化成大军所需的各类物资,是和更立赵同优先级的事项。

歷史上的其他人可能更著急把皇帝换了,確立权威,张巡没这么迫切的心情。按部就班来即可,吕师孟这不是还没从广西回临安呢嘛,还差个带头上书的宰相呢。

应该是“德高望重”的前宰相,都已经是“前”了,那就得使劲用,不用约等於浪费。

两人计议已定,立刻就开始执行。在鄂州张巡有屯田的,而且还有十几万屯民呢。鄂州本地就能够筹措军粮,时间不紧,允许他预备两三年,那便很好办。无非就是需要招募民间力量把粮食从鄂州转运到襄阳罢了,这几百里都可以依靠水路,开销处於可控范围。

扬州那边也有屯政,但屯田熟券军的粮食平常就需要作为军的一部分发给兵士,还需要管在营期间兵士的吃饭,三年之收未必有一年之积,还得从两浙的粮食產区运粮。

这回就不强迫签地方上的一等户二等户运粮了,把转运的业务交给军队的经理人们。

这些回易官各个神通广大,只要钱到位,都能给张巡变出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