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439.官府毫无公信力(2/2)
现在虽然还没有任何一个宗室察觉到此事,可事情拖得越久越容易生变。比如现在带宋事实上的合法统治者谢太后要是去世了呢?
即便带宋只剩下五千里河山,那也是半壁数千万军民的大国啊。处理这样一个大国的政务,对於一个七十多岁,还多病的老妇人而言,是不可承受之重。
就她那年纪,真的,明天大蔓,都算她高寿。
她要是去世了,那裁减宗室开支的事必须延后。没有说人家主母死了,还打上门去要拆家散伙的事。这种事换到普通老百姓家里,那得被人戳著脊梁骨骂一辈子的。
立刻写封信去临安,询问一下文天祥本人的意见。或许他不去,让他的亲信谋臣杜滸,带著他的手书榜文去招抚呢?
杜滸虽然现在也是中枢的要员,可他走开几个月,中枢不会停摆,也不至於乱转。不过杜滸是浙东台州人,先宰相杜范的侄儿,並非江西出身。
如今这年头,乡党是十分重要的联繫纽带,不是江西人去,没出发效果就得打五折。
对了,文天祥的儿子文道生好像已经成年,上次去临安的时候,依稀听说在临安的太学读书。宋代土人在太学上舍读书考试合格,也可以直接出来做官的。
不过按照老文家这牌面,文道生若是考不中一个进土,恐怕丟了他爹状元相公的脸面。那大概率会参加明年的科举。
等等,那岂不是这会儿文道生已经回返江西老家原籍,参加本地的发解试了?
文天祥持身严谨,绝对不会让自己的儿子留在临安,参加京区最宽最松的发解试,得让儿子回江西考区卷。如果他把文道生留在临安参加发解试,那估摸著就有人要向谢太后上小报告的。
做宰相也不易啊,若说文天祥只是普通的学士、侍郎什么的,直接把儿子留京,混个参加贡试的资格轻轻鬆鬆。
明代就有很多官吏的子弟,尤其是南直隶的官吏,会把子侄寄名到顺天府参加乡试。毕竟在南直隶这种地方卷乡试,那高中的难度远胜於会试。
写到一半的信被张巡团了团,点起火来烧化。另起一份新稿,附带上张巡的建议。
等文道生发解试结束之后,就隨杜滸去赣州招抚山民,凭他文天祥长子的身份,在江西就很容易取信於人了。而且这么做也算是为家乡行善举,把起义军招抚下山,总好过留著他们,之后继续为祸吧。
不能因为阶级史观,就把起义军的全部因素都认为是好的。也要客观看待他对生產的破坏,和对其他未起义民眾的侵害。
尤其是在如今乡土观念深重的时代,在赣州老家他们或许还会收敛一些。真要是打出了赣州,或者江西,到別的地方烧杀掳掠是一定的。
写完私信,又復读了一遍,確认无误之后,张巡便套袋封装,命人快船送信去临安,交给文天祥亲启。
文天祥这边也收到了王安节的捷报文书,得知赣南的民乱只是平息,並未彻底镇定,他一时间也犯起了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