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432.姚司来问考评事(2/2)

宰相在基层的郡县里面,做亲民官,亲自了解过地方上的各种弊病,也知道老百姓实际的难处。等到他做到了朝廷的决策者,就能够对症下药,按照地方上实际的情况制定政策。

不说什么条条都利国利民吧,至少不是脑门一拍,开动聪明的小脑,就今天一条令,明天一道律。

另外一种则和以上看法完全相反,认为宰相绝对不能选用在州县沉沦十几年二十年的官吏。因为这些州县官,都是读书人出身,本身没有多少实务的经验,

到了基层地方,那圣人的书是百无一用的。

州县事务全都被衙门里的小吏和地方上的豪强所操弄,这些州县官只会在地方上蹉跎岁月,可能会了解到一些这里面的门道,也確实知道一些地方上的弊病。

最终大多数人都会被磨平稜角,被脏污染灰,指望这样的官吏回到中枢,去成为朝廷的决策参与者,那是毫无用处的。

他们毫无衝劲,看得负面太多,觉得烦死了,没救了,赶紧毁灭吧。

是以高阶官僚必须是在中央部堂內纵览天下公文,知晓各种大事政策,观察体悟各种重要决策,培养出来那种高瞻远瞩、高屋建气象的人才行。

两种似乎都有点根据的,暂时不能说哪一条更优。

放大到全宋朝,缩小到淮南镇,其实也都是如此。张巡选择淮南幕府的僚佐,就和朝廷选拔政事堂的宰相一样。

淮南镇现在就是藩镇化的,甚至张巡要是不允许朝廷派官来,自己“张选”或者“崇选”,只是交给朝廷追认,也不是不行。

所以选拔官更,任用人才,也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工作。

只不过以前兵事频仍,张巡的主要精力都在东征西討上。大部分时间直接甩手,把这些文治的事务,甩给了转运使姚和安抚副使李让。

现在张巡戎马稍安,確实得认真瞧瞧朝廷派来管理地方州县的官吏,都是些什么货色?其中汰烂猥琐的,都得给他清退罢掉。

或是从投靠到张巡幕府来的年轻才俊中选拔,或是要求临安朝廷另外委任良吏。

选官的制度到底熟优熟劣,或许还有爭议,可是在农业社会,地方上的县一级,就是最重要、最基础的统治机构。毕竟绝大多数人口都是农民,实际管理到地方的知县,就是国家吏治最根本的一环。

趁著现在张巡勉强算是“閒”,张巡要把淮南各县的知县,以及县中佐贰的司理、司户、县尉等官,都亲自召见一番。

反正也就这百十个县,分成两拨,原属淮南西路的三十六县县官第二拨。原属淮南东路的州县官,命他们按照通知的次序,轮番到扬州来,接受张巡的召见。

张巡要同他们好好地聊一聊,了解他们在地方上的经歷,以及他们为官做令的经验教训。

每个人都提前写一个各自的工作总结,当然名字不叫这个,反正意思是这意思。人到扬州之后,把这个总结报告先递送到安抚司衙门来。不必太长,最多二千字,张巡要一个个看过,再决定召见的顺序。

见张巡如此重视考评工作,姚微微頜首,幸好自己提前来问了问张巡。若果把这事隨意的办了,张巡事后才得知此事已经办结,恐怕真会怪罪下来。即便是姚嵩,也得受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