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418.碗口小銃打不远(2/2)

只需两个炮手即可成型出战,当然弹药得配个车,或者至少配个骡马带上跟著走。

打两炮瞧瞧吧。

完全不出乎张巡的预料,实心弹也就打八十米,甚至可能还不到点,毕竟没有积蓄多少势能,

直接被火药推出去的,能打这个距离很感动了。

相比较於实心弹,还是霰弹更加有点样子。一炮打出去,一大片的草人噗噗噗的冒烟,显然是中了不少。

不知道是不是张巡的要求太超出如今的冶金水平,或者是材料成型水平,反正按照谢拉的说法,工匠们尝试过一体浇筑更长身管的炮,但是內膛往往气孔很多,似乎火药也不太行,炸过膛,还伤了人呢。

你们往炮上加铁箍吗?

哈?

谢拉一愣,几个操作的铜铁工业一愣。果然吶,有时候灵光一闪確实推动科技进步。当然张巡这不是灵光一闪,是赤果果的抄袭。

全靠工匠们自己琢磨,那估计张巡到死,恐怕也瞧不见一门像样的青铜炮。

可重点是张巡也不懂冶金和材料啊,在纸面上提出几个设想,能不能实现还是得看这些铜铁大工。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至少眼前的碗口能使。

不出意外的话,北面的元朝也差不多弄出这玩意儿了。后世出土文物有实证的元大德二年(1298年)制青铜碗口,距离现在也就十几年。这玩意大概率不是脑门一拍就出来的,也得进行相当的试验才能製造。

哪天张巡把这玩意儿抬出来,对面的元军保不齐也抬一个出来,谈不上什么致胜先机。

还是先改进火药吧,宋人也意识到火药中硝石越多越猛,所以从唐末宋初的硫二两、硝二两、

马兜铃(遇明火碳化)三钱半,合为一份的配方,逐渐发展到硫一硝三的比例。

所谓一硝二磺三木炭,那比例铁不对的。硝石就得75%,剩下的硫磺和木炭各半。就这么试著,实际精確到小数点后面的比例,张巡哪里记得住,穿越前就算上化学课,也背不到这玩意儿。

找製作霹雳炮的军匠来试验吧,张巡又不是全知全能,穿越来之前啥准备都没有,现在能够有个建议就不错了。

至於眼前的碗口,似乎能够取代大號炮,作为一个快速反应的霰弹发射器来使用。长身管的火炮先不急,打一百支三眼来瞧瞧。

铜铁各半,不求多精细,能打三,然后让骑兵当铁棒挥打就成。这玩意儿没啥技术含量,青铜单眼工匠们早就会製作了,肯定比去试验长身管的铜炮铁炮来的简单。

碗口也铸二三十个,和现有的大號炮比一比,看看谁更快一些。临阵打一炮就算赚,要是能打两炮,绝对算大赚特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