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349.命运交错各选择(2/2)

原本歷史上在今年击败海都、篤哇(察合台玄孙)、脱脱木等人联军的土土哈,遭遇到东西两道诸王大军的夹击,被迫退出哈拉和林,

土土哈作为忽必烈的怯薛,深知此时忽必烈的军事力量严重不足,为了保存有生力量,选择率领钦察骑兵退往上都,匯合赶来防秋的阿术。

是的,忽必烈年纪大了,防了两年秋,深感自己精力不足。於是只能让阿术再跑一趟,率领侍卫亲军合计三万骑,进驻上都,同海都、乃顏爭夺岭北之地,

岭北之地作为蒙古人所谓的龙兴之地,对忽必烈而言,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控制岭北之地,才能堂而皇之的称自己为“薛禪汗”,没了岭北,只是个普通的中原皇帝,如何能够號令整个所谓大蒙古汗国?

海都、乃顏爭岭北,忽必烈保岭北,均是因为岭北哈拉和林对蒙古人之重大政治意义。

就像文天祥对张巡说得,张巡要是能恢復中原,重光开封、洛阳,那不单单是进武庙了,可以直接坐在岳飞、关羽的中间。

本身河北、山西一代的各种起义军还没有镇压完毕,岭北又出了这等大事,忽必烈对於其他各处的关注度进一步下降。这也是他任命李德辉为陕西四川行省右丞的原因之一,將整个帝国稍远地方的权力暂时移交给可信的臣子,自己集中精力处置帝国主要矛盾。

原本在河北、河南镇压各路起义军的数万兵马,这会儿也在忽必烈的號令之下,相次开赴大都,作为上都阿术的后备力量。

寻机与海都、乃顏等蒙古宗王势力交战,如果能够一战定乾坤,则永绝后患。如果不能,至少也要挡住气势正盛的宗王们,避免他们以高屋建领之势,直衝南下,进攻上都和大都。

元朝在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处的主要军事力量集中至大都之后,原本已经受到压迫,无路南下的郭积万,以及正在转战的阿失岁儿,均察觉到元军压力的骤减。

阿失列儿立刻意识到这是元军外部出现了巨大压力,结合元军北向,那必然是岭北出现问题。

阿失岁儿意识到自己或许可以往北面走一走,了解一下到底是哪位宗王造反了。

而郭积万则终於得到了南下的机会,他队伍中那几名从扬州潜行赶来的“宋使”,也极力鼓动他趁现在南下,寻机进入淮南。到时候不仅获得一处安身之地,还可得高官显爵,將士们也都有所褒赏。

再者说了,淮南的张二节帅勇名冠於南北。如今这年头是吧,想要活命,並且活的还像个样子,就得投靠到强者的魔下。这才有可能避免被侵凌,或者被杀戮的命运。

各人都有各人的选择,命运这玩意儿总有交错。

扬州这边厢的张巡,同文天祥拥戴著吉大王赵是登坛誓师之后,便率领诸军,动员人马,相次往鄂州开拔而去。

那些在临安请求加入幕府的文官武將这会儿也星夜兼程赶来,归入张巡的魔下。两淮官民敲锣打鼓欢送大军,预祝张巡旗开得胜,马到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