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159.查漏补缺有人提(2/2)
“以后这总结,你我一道看。”张巡握著王安节的手,算是沾点求教的意思王安节是真懂,我是啥也不懂,能求他来提提意见,那就很不错啦。不过王安节的军事知识体系也有漏洞,他爸应该都是言传身教的,没有留下什么文本。
而且没有明確的体系,就是今天碰上这个教教,明天碰上那个教教。
或许王安节悟性比较高,所以学的比较透彻。王坚的其他几个儿子,还有侄儿,除了守卫钓鱼城的侄子王立外,其他在歷史上都不出名,留下的记录极少。
言传身教就是这么一个不好,他只能把有悟性、有天赋的给带出来。其他基础差的学生,最终学不到什么精髓,领悟不了真諦,就泯然与眾人。
即便是悟性好、天赋高的,也得跟班学习好几年。要是碰上张父和张巡这种情况,张巡才十四岁,老爹就蹬腿了。那天大的本事,也没法靠嘴传下来、
白瞎。
还別说,张巡这么真诚动情的表现,挺打动王安节的。王安节也有儿子,但还没到上阵的年纪,正好和张巡结交一下,將来他儿子当大將的时候,在朝中就有张家兄弟两位卿相保全了。
而且老张家听说上一科还中了个进士,家门还能显荣三十年。现在和张巡好好地结交,他儿子就有了未来的倚靠。
咱们俩互帮互助,你儿子就是我儿子。
说起来,多插一句閒话,杭州朝廷能够多次组织起军队来的原因之一,是在缘边州郡和荆湖、四川、淮南三治所建立的武学。勤王军能够编组成军,则是因为杭州也有武学。
虽然內地州县的武学,在臣构的要求下建立,可基本上都只徒具房舍,並不实际教授武学生。边郡州县的武学生,往往不是將校子弟,而是缘边军兵子弟。
將校子弟大多试图转文资,反倒令缘边州郡的武学有几个好料子。
至於杭州的武学,需要由地方官吏推荐才能够入学,且上捨生免省试,可直接殿试弓马,授予官职。所以自然而然的充斥著那些没有办法纳文资,最终选择走武资的学生。
滥等充数的很多,但不可否认,確实在杭州中央和缘边州郡,保持了一支中低级军官的预备队。加上诸多將领的亲將家人,以及从民间招募来的勇敢效用,
只要朝廷想,快速组织起数万大军的军官架构,並充实后勤军吏,其实並非什么难事。
不过这么多年激烈消耗的战事下来,预备队也基本用完了。
张巡现在自说自话做个记录册子,並不准备往什么军校上面走,也没想著带什么童子军、青年军。咱们自己都是烂菜一颗,哪里有教人的本事。
即便是王安节,也没有教人的本事,会打仗和会教人打仗,看起来差不多。
松蛋和松江,看起来也差不多,可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急於求成的事想都別想,能先把咱们自己带起来,就算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