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128.大王亲驱诸军士(命里註定冠名)(2/2)
大王来了!
什么大王?哪个大王?啊?如今官家有一兄一弟,兄七八岁,弟二三岁。这样的年纪,怎么可能跑来润州?犹记得后来继位的大王,就是因为在海上遭遇大风暴,受惊又受凉,最后撒手人寰的。
润州正当江防前线,別说大王了,连个宰相都没派来过。就文天祥算个“枢相”,还是不久前加封的,並不在政事堂办差。
是嗣秀王。
,是赵与。
没办法,大王来了,文天祥和张巡得立刻出去迎接。说是人来了,其实只是他的开道游弋到了润州,其仪仗、旗鼓、王驾,还在后面十几二十里呢。
好好地,朝廷派一个大王来做什么?张巡一边问初九索要手巾,一边接过水壶来,匆忙洗脸。这会几也谈不上什么袍服不袍服的,申胃在身还不便行礼。
诸將此时也大多接到通知出营,並且在幕府从吏的安排下,选出了数千名精兵,顶盔攒甲,持金瓜大斧,强弩长弓,扈卫在西津渡的岸边。
未几,王驾开道,有二百余骑先行下船警戒开道。隨后持金枪、金斧、金鉞和金刀的卫士也接二连三的从船上跃下,最后才是嗣秀王赵与。
观瞧其形貌,大约年在四旬之间,至多不过五旬。保养的尚可,有长须美,面貌其实谈不上英俊,只是端正。再瞧其气度,自然是有累代王爵,与国同休的气势。好赖是赵大家的后代,有点仪態。
由文天祥领头,在润诸將诸僚列队恭迎这位大王。赵与显然是认识文、张二人的,文天祥不必说,久在中枢。张巡自觉和赵与没有任何交集,可赵与槿却说先前张巡在大朝上,他瞧见张巡,就感嘆名门之后,將师之才。
话都这么说了,张巡只能连连欠身,表示岂敢,不过是为王前驱罢了。
好一个“为王前驱”!赵与当即掏出詔令来。之所以连嗣秀王前来润州这样的大事,都没有提前通报,主要原因还是在赵与身上。他接到詔令就立刻从湖州启程,根本就没有停留,几乎是和信使前后脚抵达润州。
而詔令的內容,也正是此前文天祥向朝廷上表,进行解释和规划的当涂·歷阳包围战一案。
谢太后在评断了文天祥的作战计划之后,认为该计划“殊为可行”,正当奇略。於是以赵的名义下詔,要文天祥儘快决战,全剿韃虏。
因为文天祥在表章中写自己这个江淮招討大使很多时候,兵不至,粮不到,四方诸道各自为战,不肯应命。
虽然这不过就是在外师臣惯常的哭穷招数,明朝的杨嗣昌、洪承畴,包括孙传庭都这么哭穷过。有时候有效果,有时候没效果,但该哭还得哭。杨嗣昌还和崇禎煽情的谈自己爹多难,自己多难呢。
偏偏谢太后觉得文天祥是真的没有办统筹协调诸路大军,於是在加给文天祥同签枢密院事的衔之后,思索再三,將赵与派了出来,坐镇润州。临时居中统筹诸军,奔赴战场。
詔令一读,全场涌动。诸將听闻终於要和虏进行全面决战了,不仅没有畏惧怯懦,反而大喜过望,振臂高呼主上圣明。
唯有张巡,以及刚刚被张巡迎面痛斥的文天祥,瞪大了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