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科举之变(1/2)
郕王回京,京城內有又一波小小的动盪。
朱祁鈺上下早朝独来独往,百官见著他都避之不及,生怕沾染上任何是非。他的冷峻与孤傲,使得朝堂之上无人敢轻易与之搭话。
但是,朱祁鈺的归来,却让朝中局势更加扑朔迷离。
谁也想不到他接下里的动作,看似是安分了几日,朱祁鈺除了上早朝就是闭门不出窝在王府里逗鸟,好像又回到了当初閒散王爷的做派。
王文和陈循等人提心弔胆了一段时间,见朱祁鈺似乎並没有採取任何激烈的行动,反而显得异常平静。
他们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过於紧张,对郕王的归来反应过度了,废海禁一事不了了之,又暗地里联络走私货物,倒卖一笔。
就在他们放鬆警惕之际,朱祁鈺却在暗中布局,由于谦在其中牵线,他不动声色地与几位有影响力的朝臣私下会面联络。
朱祁鈺正与几位有识之士在一郊外的宅中密谋。
“殿下,恕微臣直言,这法子怕是行不通,科举改革牵涉到太多人的利益,牵一髮而动全身。若要改变,必须慎之又慎,否则一旦引起士子们的不满,后果不堪设想。”
朱祁鈺重重放下茶杯,发出一声闷响,看向发言的老者。
“先生所言甚是,科举改革確实不易,但若不改,大明如何进步?士子们若只知死读书,不思进取,大明家的未来又在何方?
他环视在座的每一位,继续说道:“我等身为国家栋樑,岂能因循守旧,坐视大明衰败?改革虽难,但若能为百姓福祉,国家未来,皆繫於我们一身。若我们不思进取,不求变革,那么大明的江山社稷,又如何能够稳固?”
“本王知你们是怕再发现学堂动盪之事,可没有流血牺牲又何来的进步与革新?我等身为大明的栋樑之才,岂能因一时的困难而畏首畏尾?”
于谦点头,支持道:“如今朝廷有奸臣当道,科举制度亦被他们所把持。若不加以改革,选拔人才的公正性將荡然无存。殿下所言极是,改革虽难,但若能为国家选拔出真正有才学、有德行之士,对大明的未来將是莫大的福祉。”
“臣愿尽绵薄之力,与殿下共同推动科举制度的革新!”
御史台的御史中丞谢霖挺身而出,话语鏗鏘有力表示赞同:“微臣早就心怀改革之志,只恨无从下手。如今殿下高瞻远瞩,提出科举制度的革新,实乃大明之幸。臣愿追隨殿下,为国家选拔贤才,肃清科场,还科举以清明。”
有他出面,在做的几人也都应下支持。
王文因走私了又赚了一笔,上早朝见谁都摆出一副得意洋洋的神情。凭藉丰厚的財力,他总能左右逢源,贏得不少官员的青睞,站在前列跪拜。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祁镇摆手,內侍掐著脖子高喊:“有事奏来!”
隨著內侍的高声宣读,朝堂上顿时肃静下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