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四旗建军 (二合一)(1/2)

第331章 四旗建军 (二合一)

张良出谋道:“主公可將与项羽的鹰战地点,选在滎阳。”

“滎阳?”

张良神色郑重道:“不错。滎阳背靠城皋,北连敖仓,南有群山险阻,关中之粮,可走水路运来;又敖仓作为秦国之前的粮仓,位於群山之中,毗邻黄河,內中粮草充沛,位置险峻。”

“主公可在滎阳与敖仓之间修建甬道,保障军需供给。反观楚军一方,战线拉长,久战之下,

必然兵疲。届时,主公再遣韩信率一支兵马攻伐齐赵燕代,便可完成对楚军战略包抄。”

刘邦笑道:“能得先生之谋划,实乃刘邦之幸。我这就让樊前往关中,接替韩信。章邯此人,也活得够久了。”

就在刘邦遵张良之策,有条不紊的调兵遣將,收缩力量,移师滎阳,为之后的大战做准备。

与此同时,另一场大战即將在河套地区开始。

上郡河上塞,乃蒙恬为填补长城缺口而修建,用以防范游牧民族南下。

自秦末战爭以后,驻扎上郡的长城军团南下,要塞因无人看顾,多有损毁,

问天敌到来后,与灌婴等人依照秦所留的图纸,修要塞,驻兵屯田,收拢牧民,编练骑军。

汉二年的冬天,关中大灾,多亏丞相萧何早有准备,移民汉中、河套二地,就食屯田,又开放上林等秦时皇家林苑,予以百姓免费耕种,又有汉中巴蜀等地支援,使关中成功渡过了这场冬灾,

又不影响前线的粮草供应。

而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不同於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对自然灾害的抗性歷来极低,在草原上一直流传著“白灾”,“黑灾”之说。

白灾,也被称为“雪灾”,是指冬淳季节,大雪覆盖草原草原,导致放牧无法进行的灾害。

草原部落逐水草而居,面对白灾这种自然灾害所造成草料困难,牧畜觅食困难,甚至无法找到放牧之地等问题,会使得大批牧畜因飢饿而消瘦以致死亡。

黑灾则是指我国北方草原冬季少雪或无雪,导致牲畜缺水,疫病流行,情下降,母畜流產,

甚至造成大批牲畜死亡的现象。

这二灾中的任何一个出现,对草原上牧民或部落,都是灭顶之灾。

此番关中遭受的雪灾固然严重,但靠近北方的草原更为严重。

这个冬天,不少草原部落选择南下,为问天敌所击破或收编。

对於这批人,问天敌採用的是胡罗下加大棒政策。

愿意的,迁入上郡河套各地,打散之后,混入改变生活方式的部落,问天敌择其精壮,编练入军。

不愿意甚至想劫掠的,问天敌则让灌婴率朗中骑军予以痛击,將击败的部落牧民贬为奴僕,分给归降部落与送往关中。

草原与中原不同,受限於恶劣的生存环境与低下的生產方式,无法像农耕文明一般,建立一整套自上而下,真正统一的政权。

最多是如中原文明的周天子一般,建立较为鬆散的游牧邦联制国家。

大单于作为一个最大部落的首领,名义上的草原共主,看上去是统领无数部落。

实际上,这些部落只会听从本部落首领的命令,本身维持著高度自治。

大单于对於魔下的各部落,並不能像中原政权一样对名下的部落有著精细掌控。

草原政权的统治,歷来是由相对独立的各部落,通过层层传递至单于那里,

各部落的战士,只有原部落的首领甚至是自己的上一级才能指挥,

这种情况,类似於西方中世纪,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统一后草原部落,除了大部落首领听从单于命令这一共同点外,各部落之间,皆有宿怨。

正是得益於此,问天敌才有信心北上河套,分化瓦解匈奴的势力。

借这次草原白灾的机会,问天敌编练骑军过万,收拢人口近十万,牛羊马匹几十万。

如今的朗中骑军,已达五千余人,加上整编的汉匈混合的骑兵,合计二万多,已经成为了北地草原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因击败收编一眾南下部落,问天敌之名在草原响遍,就连匈奴大单于冒顿都有所耳闻。

初春的北境,春风中挟带阵阵寒意,草木枯黄中,带著一点绿色。

河上塞校场之內,问天敌坐於主位,考察魔下將校军官操练兵马。

几通鼓后,灌婴前来復命。

“稟侯,诸军依循军旗號令进退,组织军阵,衝锋骑射,皆已完成,请侯训示。”

对於这位空降的上司,年轻气盛的灌婴一开始是不服气。

不过,自到了上郡以后,这位侯修城铸塞,安抚百姓,编练骑军,保境安民。

更是击溃收服南下的草原部落过程,展现出了惊人的实力。

就连用兵风格,也与自已敬仰的汉王相似。

加上有萧何在后方提供粮草,

一切,仿佛又回到了汉王带著眾人四处攻城掠地的芒碭山泽岁月,感觉就像回家一样。

自然是无有不服。

“吹响號角,命令诸军,四旗列阵。”

號角一起,三通鼓毕,校场上分列身著红、蓝、白、黄四色分明衣甲的士卒。

他们遵循旗语,在各部百户指挥,依循顏色分成四部,快速排列,组成方阵。

问天敌站於校场阅兵台之上,入眼便能看清四支军队。

受限於古代的通讯条件,想要指挥大军,需要依靠旗帜、號角、铜锣这些工具,层层传递下去。

但更多的,是依靠传令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