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余大嘴的感嘆&深度合作(2/2)

不说也罢。

国內的科技公司,基本都被某位“教父”的“贸工技”理念,带到沟里去了。

真要说的话,这种理念倒也没什么大毛病。

但噁心就噁心在,几乎所有人都停留在了“贸”的阶段,甚少见到其將赚到的利润,投入到“

工技”之中。

包括那位“教父”的企业在內。

或者说,就是这家企业带的好头。

总之,一圈转下来,星光科技给余成东的感觉,完全不像是一家刚成立两年的初创企业。

不过认真来说,星光科技成熟的公司制度和架构,都是沿袭自极光科技。

甚至就连总裁,以及小半中坚层科研团队,也都是出自极光。

倒也確实算不上寻常的初创公司。

一时间,余成东心头对星光科技的好感和重视程度,不由再次拔高了几个层次。

双方可以合作的领域,或许远比想像中更为广阔。

会议室中。

品茶閒聊之间,余成东脑海中飞速盘算,两家公司业务板块与研发领域的契合点,思路也越来越清晰。

双方都是技术人员出身,此前也已大致沟通过合作框架,也没必要过多废话,直接切入到合作相关议题。

这一聊就是小一周。

合作方向,大致可分为三个领域。

其一,技术合作。

华为的优势在於:强大的通信基带技术,使其拥有全制式基带晶片自研能力;

强大的基站级技术,使其在硬体集成与可靠性研发方面,拥有不小的优势。

而星光的优势在於:安卓系统的深度定製能力,以及软体层的算法优势。

当然,这只是表面。

双方的关係还没亲近到,足够让他们向对方透露,正在自研微內核作业系统的程度。

另一方面,借著洛川的“先知”属性,星光掌握著数百智能机相关专利。

其中还包括作业系统、触控交互、晶片设计、通信协议、硬体设计、算法优化等领域,上百项核心专利。

双方合作,刚好可以达成优势互补。

既可弥补星光科技,在基带晶片、通信模块等硬体底层技术积累不足,晶片设计与製造经验薄弱的缺陷。

又可解决华威算法层优化不足,终端ui设计相对保守,缺乏消费级创新的问题。

同时,通过“专利交叉授权”的方式,还可降低双方的技术研发成本。

其二,產品与市场、供应链整合。

星光背后的极光,掌握著海量用户数据,可精准捕捉本土用户需求,针对性优化。

同时,极光掌控的线上销售渠道,以及全网级的宣发能力,使得星光系產品,得以快速占领国內消费者心智,树立起“国產智能机標杆”的形象。

但缺点也很明显,星光毕竟刚成立不久,產能与供应链稳定性,过於依赖代工厂,抗风险能力较弱。

星光x1產能迟迟跟不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而华威在传统功能机深耕多年,虽多为运营商定製机,消费级品牌认知度不足。

但凭藉其全球市场年销千万级的的销量,成功建立起庞大的全球供应链体系,拥有很不错的议价能力。

双方合作成立採购联盟,可大幅降低採购成本。

还一点,星光的国际市场渠道,一片空白。

而华威的全球运营商合作网络,可以很好的帮助星光科技,打开海外运营商渠道。

当然,星光也不是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