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渠道狂魔&星光子品牌(2/2)
线上渠道適合標准化、低客单价產品。
线下渠道在体验、信任和本土化服务上,同样不可替代。
通过“双线融合”,覆盖全场景需求,才是上上之策。
洛川倒是也没想过,要跟“渠道狂魔”蓝绿大厂那样,癲狂式的铺设线下门店。
截至24年,蓝厂拥有50万家线下网点,绿厂拥有20万家。
简直丧心病狂。。
500家自营旗舰店及核心商圈体验店、服务中心,集中於一二线城市,承担核心机型和生態链產品的体验与销售,树立品牌形象。
五万家授权店,覆盖国內的县级行政区,差不多也就够用了。
目前,星光仅有北上广深的四家旗舰店,外加百十家自营店。
爭取在明年上半年,將旗舰店数量提升到20家,自营店+授权店数量提升至2000+,初步搭建起线下销售网络,以便承接下款机型及子品牌的销售。
大致商定好旗舰店选址,洛川灌了杯茶,长舒一口气。
“微光那边筹备的怎么样了?”
“微光”是星光的子品牌,主打千元以下的低端市场。
主要承担扶持国內供应链厂商的任务。
国產供应链厂商,之所以发展不起来,自然是因为起步晚,技术菜,从而陷入“技术代差-市场挤压-资金困局”的恶性循环。
而洛川要做的,就是通过“订单输血+技术反哺+生態共建”,並通过极光云赋能,增强其研发效率,优化生產流程,帮助部分优质国產供应链厂商,摆脱这种恶性循环。
早就说过了。
他的理想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復兴而搞钱!
当然,这並不是说,“微光”一开始就要採用全国產零部件。
既不合理,也不现实。
初期的话,更多还是通过战略入股,资金、技术扶持的方式,提升其產品力,等达到“能用”的水准,再將其纳入星光產业链之中,转为通过订单输血。
更何况,“微光”的前两单產品,还承担著加速推动国內智能机和移动网际网路浪潮,提升星光系產品的市占率,进而为极光的下一代战略性產品铺路的重任。
这也是为了更好的搞钱反哺研发嘛子品牌初代產品的预研,在星光x1收尾阶段,便开始进行了,至今已经过去小半年。
其中有不少技术,可以直接復用星光x1的成熟技术,倒是为他们省去不少功夫。
目前,他们的更多心思,还是在锁定目標受眾的需求痛点,以及挑选、適配供应链厂商上面。
“很顺利。”聊到这个话题,林彬教授脸上浮现出一抹笑意,翻出一份供应链厂商资料递给洛川,一边给他介绍当前的进展。
星光x1上市之后,公司回拢了大笔硬体物料成本及研发成本,现金流瞬间充盈起来。
再结合爆炸性的销量,极大的提升了他们对上游生產链的议价权,能够很大限度上压低成本。
同时,“微光”定位低端市场,部分用户感知不强的功能,可以適当阉割。
比如相机、海拔仪、陶瓷后盖等等。
相机尤为明显。
好的价格上不封顶,但如果只是拿来扫码,几十块一个的摄像头就够了。
毕竟,哪有弟丝会喜欢自拍啊而这些零部件,部分国產厂商的技术水平,通过软体层优化,增强其性能,已经勉强够用。
可以將之纳入“微光”供应链之中,进一步降低成本。
“大概多久能出原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