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大將军,我太想进步了(2/2)

李敬业拉拢心腹扶植势力的速度和辽东一带的战事进展成正比,庞大的兵力、钱粮负担,模糊不清的战爭局势,以及新罗人隨后又在大同江以南调动了號称十万的兵力,用於巩固已经占领的区域。

辽东唐军的实际控制范围正在锐减,更不用说熊津都督府的驻所城池居然已经在新罗人的围攻下坚持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而朝廷这边似乎並没有多大风声,很多想要打听战事究竟发展到哪一步的大臣,到头来竟然发现周围没人能说得清楚天后对此倒是无所谓,在武安的提议下,外朝三名宰相连带著部分“可以信任”的大臣,很多时候会被直接召入宫中议事,而议出来的结果会直接越过三省,即刻下詔执行。

她的权势在这种情况下再度攀升,通过这个小团体,她甚至能比以前更轻鬆地控制整个朝堂。

至於说底下各方的利益纠纷,则是由小团体內部的宰相和大臣们私下解决,而到最后提交方案的时候,依旧是由天后过目,她可以在下场爭权夺利的同时担当裁判。

武安利用一个尚在雏形的內阁就轻而易举地满足了天后的权欲,而他则是利用手头一切势力,

如同先前一样,在开战前夕不断封锁各方的消息,遮掩国內各方人力物力的调动,

这个理由很正当,哪怕是几名宰相都加以支持,所以武安可以利用这个理由,隨心所欲地整调地方上的势力,如若有人不听他的话,马上就会被扣上通敌的罪名。

不过出乎意料的是,在先前与武安分分合合的河北世家大族们这次却表现出了极高的配合意愿,捐钱的捐钱,出人的出人,极尽慷慨。

几名家主仿佛不知道武安先前通过废太子李贤的手捞到了大批来自河北的钱粮,甚至热情的表示可以继续上供各家的资源,量河北之物力,结將军之欢心。

將军府的小书房內,几名中年官员拘谨地在武安对面坐下,好奇地打量著这个在京畿一带凶名赫赫的青年將军,片刻后,为首者双手递出一封书信。

“这里是崔氏的一点心意,请大將军过目。”

武安的手按在书信上,不急著打开,而是问道:“哪个崔氏?”

“博陵巍巍,清河浩荡。”

山东士族的崛起和衰落过程可以归纳出无数篇文章,武安心里清楚知道任用这些人的利弊,还是那句话,他並不是为了所谓阶级去胡乱贬低或提高某一方的势力,一切都要从自己的利益出发。

士族没落的根本原因是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后者几乎是每个统治者必然追求的路线,如今朝中天后的势力已经提前到达了一个瓶颈期,如若不是武安压著,底下人其实会比他做的更激进。

“大將军忠贞许国,我等小民也当尽一份心意,这些钱粮算是送的,只是临行前,家主还是希望我们问问大將军,辽东一带的战事究竟会如何发展?”

“我大唐百战百胜,自然会贏。”

这个回答太过於取巧,明显就是不想说出更重要的信息,为首者似乎对此早有预料,於是继续道:“大將军,下官族中那边有一个提议,如果大將军愿意的话,可以先听听。”

“嗯。”

“辽东往南,或者说先前的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疆域之內,其中有半数已经变成大唐的疆土,但是因为无法施行有效的治理,所以一旦开战,当地往往会沦陷的极快。”

那名中年官员在武安的注视下,认真道:

“河北上下愿意出一批人手到当地任官,驾驭三国遗民,届时大將军但有所请,辽东上下必然群起而应之!”

“什么意思?”

武安慢悠悠地回答道:“本官,忠於大唐。”

那名中年官员顿了顿,似乎是有些犹豫,但很快,他就回答道:

“如若大將军准允,河北士族上下,只遵大將军之命!”

皇权的集中不可避免,如若想要继续保持家族的延续,又或者让家族的势力回到以前士族门阀治天下的时候,要么改变环境,要么就跳出这个环境。

武安微微摇头,但还没等他说话,那人就继续道:

“大將军欲为天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