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一人为面,一人为骨(1/2)

第123章 一人为面,一人为骨

次日清晨,成都的薄雾尚未散尽。

汉中王府的书房內,却早已光亮如昼。

四人围坐。

空气中飘著淡淡的薰香。

“德远所言的百年大计如何执行?”

刘备那双饱经风霜的眼眸里,是前所未有的光亮,仿佛看到了千年之后的光景。

“但这第一刀,也最容易捅到我们自己身上!”

“空有格物之学,而无经义文章作为门面,便如无鞘之剑。”

“锋芒毕露,极易遭到反噬,更难以为天下士子信服。”

法正眼神锐利,一针见血:

“此事,无异於从天下士族身上割肉!”

“师资一事,便是捅破天的刀尖!”

“谁来执刀?如何下刀?稍有不慎,便是內乱之始!”

“孝直所言,切中要害。这把刀,不仅要利,下刀之人更要稳。否则,未伤敌,先伤己。”

诸葛亮闻言,自宽大的袖中,取出一卷早已备好的竹简。

他修长的手指在竹简上两个名字处,用硃笔重重画了两个圈。

“主公,亮举荐二人。一人为面,一人为骨。”

“许靖,海內名士,可为学堂祭酒,此为面。有他,可安天下士族之心。”

许靖之名一出,刘备与法正皆是微微頷首。

此人乃海內名士,是天下清流公认的活招牌,性情温顺,並无太多稜角。

让他兼任一个並无实权的官学祭酒,正是安抚天下士族,为这所即將顛覆时代的新学堂,披上一件最华美的外衣。

诸葛亮话锋一转,笔尖重重点在第二个名字上。“广汉孟光,此为骨!”

法正的目光落在第二个名字上。

“广汉孟光,孝直亦有耳闻。”

“此人精通《汉书》,学问扎实,为人却刚直到近乎执。”

“据说前任州牧刘璋於席间夸耀新修的亭台楼阁,满座皆是阿奉承之词。”

“唯独此人,引经据典,將刘璋奢靡之举痛斥为亡国之兆,气得刘璋当场拂袖而去,

几乎要拔剑杀人。

“他確实是块顽石,只是不知这块顽石,能否为我等所用。”

“孝直所言不差。”

诸葛亮讚许地看了法正一眼,显然英雄所见略同。

“孟光此人,刚直敢言,却非迁腐之辈。”

“其学问博洽,心向汉室,只是不屑於逢迎拍马,一身傲骨。”

“若能得其出任典仪博士,主理学堂的文治教务,则经义一脉,便有了真正的顶樑柱!”

诸葛亮声音一顿,继续道:“而不再是许靖那般,虚有其表的牌坊。”

“最重要的是,此人对新事物,尚有几分包容之心,只要能让他信服。”

“有他坐镇,德远將来推行格物之道,方能少许多来自背后的明枪暗箭。”

刘备沉吟起来,手指轻轻敲击著桌面。

“孟光如今不过是个议郎虚衔,性情又如此刚烈,恐怕不易接受格物新学。”

“更未必愿意与德远这般年少的后进共事。”

诸葛亮等的,就是这句话。

他转头看向一直沉默不语的田信,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微笑。

“孟光之才,足以镇压场面。然其傲骨,亦如其才华。若要他心悦诚服,绝非主公一纸詔令可行。”

“正因不易,才需奇兵。”

“德远,此事,需你亲自走一趟。”

“以你之所学,与之辩经!”

“让他这块顽石,也得低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