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孔明治水,千年良策(2/2)
刘备听后,感慨万分。这正是自己一直追求的王道治国理念!
他看向诸葛亮,眼中充满讚许与信任。
心中暗道:得孔明,何愁天下不定!
诸葛亮感受到刘备的目光,进一步阐释道:
“亮之治国之道,在於儒法融合,教化为先,法治为后。”
“教化,是明德,是立规,是使民知礼义。”
“法治,是守信,是公正,是使民知敬畏。”
“严明律法並非为了苛责,而是为了保障公平,维护社会秩序,使天下万民,皆能安居乐业。
关羽、张飞、马超等將领,结合自身军中治理的经验,对“儒法融合,教化为先,法治为后”的理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张飞摸著下巴,若有所思:
“听军师这般说,俺魔下那些犯了军规的,鞭打是法治,但若平日里能多教教他们道理,兴许便能少犯错·倒是个好法子!”
关羽则沉吟道:“军中亦当如此,严明军纪,更需教化士卒明辨是非,方能长久。”
画面一转。
雄伟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出现在眼前。
奔腾的江水,被巧妙地分流,滋养著千里沃野。
声音继续响起:“诸葛亮不仅致力於內政与法治,更深知水利是农耕之本。”
“他派出一队一千两百人的士兵进驻都江堰。”
“这支特殊的部队,既是士兵,又是维护河堤的河工。”
“他们长年驻守,日夜巡视,对都江堰进行保护和疏浚,確保了天府之国的灌溉之利。”
画面详细展示了那1200名士兵如何日夜坚守,轮班维护水利设施。他们身兼军人与河工双重身份,那份奉献精神令人动容。
声音进一步阐释:
“诸葛亮首设的『堰官制度”,將这支兼具军事与工程职能的部队纳入常態化管理,確保了都江堰两千年的持续运作,造福巴蜀百姓,成为华夏水利史上的一段不朽传奇。”
刘备看著画面中川流不息的都江堰,以及后世对其不朽功绩的肯定,心中大为震撼:“孔明设立的制度,竟然流传了上千年!”
关羽沉思著,將都江堰的维护与军队的常態化训练和纪律联繫起来。
张飞则更关注实际。他瓮声瓮气地询问由信:
“德远,这些维护都江堰的法子,俺们可否用於其他河道治理?比如那汉水,俺看它有时也挺不安分的!”
田信肯定地表示:“三將军所言极是,其中蕴含的工程和管理理念,皆具有普適之用,可推广至大汉各处河道治理。”
法正敏锐地指出:“德远,除了技术和人力,更重要的是制度保障。后世是如何確保这些制度能够长期稳定运行的?这才是根本。”
田信简要介绍了后世国家机器的运作和监督机制。
虽是寥寥数语,却已令法正深思。
诸葛亮看著画面,心中对“治蜀”的整体思路有了更清晰的蓝图。
他意识到,长远的民生建设与稳固的法治体系,才是蜀汉基业的真正核心。
这才是真正能够支撑起兴復汉室的千秋大业。
“主公,”诸葛亮收回目光,羽扇轻挥,指向墙壁上的画面,“此不过是《中国通史》中,亮在蜀中的部分片段。”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后续的兴亡得失,更將是吾等君臣的宝贵財富。”
刘备重重点头,眼中闪烁著前所未有的光芒。
他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这浩瀚的千古歷史,究竟还能带给他多少惊喜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