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孔明治蜀,安抚南中(1/2)

第102章 孔明治蜀,安抚南中

次日清晨。

田信在黄月英的协助下,早已將那扁平的笔记本电脑与奇特的投影仪架设妥当。

隨著一阵细微的嗡鸣声悄然响起。

密室那面素白的墙壁上,再度投射出明亮而清晰的光影!

光影流转,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自光!

“主公,法先生,三位將军,舅父舅母,请看。”

田信躬身一礼,手指在平滑的触控板上轻轻一点。

墙壁上的画面条然流转,最终定格在一行醒目的大字標题之上一《中国通史》第三十一集:诸葛亮治蜀。

眾人见状,目光不约而同地匯聚在诸葛亮身上!

(请记住????????????.??????网站,观看最快的章节更新)

孔明亦是微微一证。

他修长的手指下意识地轻捻羽扇扇柄。

眸中闪过一丝复杂难明的光泽。

千年之后!

一部通览华夏兴衰的史诗影像,竟有整整一集,是为他诸葛孔明而作!

这份来自遥远未来的殊荣,即便是以他的如渊心境,也无法全然保持平静无波。

一道低沉而富有磁性的背景讲解声,如同歷史的长河在眾人耳畔缓缓流淌开来:

“夷陵之战惨败,刘备忧愤成疾。”

“弥留之际,刘备將儿子刘禪託付给诸葛亮,隨即病逝於白帝城。”

“后主刘禪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府治事,领益州牧,总理蜀汉一切朝政。”

“自此,蜀汉的国政军务,几乎全都压在了诸葛亮一人肩上。”

墙壁的画面上,清晰地浮现出刘备白帝城託孤的悲愴场景。

紧接著,是年轻的后主刘禪登基,接受群臣朝拜的肃穆画面。

关羽、张飞见此情景,眼圈瞬间又是一红。

心中对那原本歷史中大哥的悲惨结局,再度涌起难以言喻的刺痛。

讲解声仍在继续:

“建兴元年,也就是夷陵之战的第二年。”

“此时的蜀汉,刚刚经歷了前所未有的惨痛失败,国力虚弱,人心惶惶。”

“在这样內外交困的危急关头,诸葛亮派遣使者邓芝,毅然决然地前往东吴。”

“孙权背盟,偷袭荆州。”

“按照一般的情理,蜀汉与东吴从此应该结下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

“然而,这时的诸葛亮却做出了一个令后世无数人感到意外,甚至不解的惊人决策:”

“再次与东吴结盟!”

“什么?!”

张飞豹眼猛然圆睁,怒火蹭地一下直衝头顶!

他霍然起身,蒲扇般的大手直指墙壁上那诸葛亮的虚影!

声音因极致的愤怒而剧烈颤抖:

“军师!俺大哥尸骨未寒!俺二哥大仇未报!你-你竟然就派人去跟那孙权小儿和?!”

他胸膛剧烈起伏,粗重的喘息声在密室中迴荡。

若非刘备与关羽就端坐在他身旁,他几乎要控制不住,衝上去揪住眼前活生生的诸葛亮本人,

狠狠质问一番!

诸葛亮面色平静,只是那羽扇轻摇的频率,似乎比往常快了几分,显示出他內心的不平静。

他知晓张飞的性情,此刻任何辩解都显得苍白。

仿佛那纪录片中所述之人,並非自己。

法正却已踏前一步,眼神锐利如刀,声音沉稳有力:

“三將军息怒!”

“彼时蜀中新遭大败,元气大伤,国力衰颓。內有南中叛乱未平,外有强魏虎视耽耽,时刻欲吞併我等。”

“若不联吴抗曹,我大汉基业,便如风中残烛,危如累卵,旦夕之间便可能倾覆!”

“军师此举,乃是审时度势,为国存续之无奈之举,更是深谋远虑、目光长远之策!”

关羽丹凤眼微眯,頜下长髯轻轻拂动,缓缓点头:

“孝直所言甚是。”

他警了一眼仍怒气冲冲的三弟,继续道:

“大丈夫立於天地之间,当能屈能伸。”

“为国家大计,一时之隱忍,又算得了什么?”

“孙权虽卑劣可恨,然曹贼方为我大汉心腹大患,国之大敌!”

“若能借东吴之力以抗衡曹贼,亦不失为上佳良策。”

刘备亦是长长嘆了口气,目光复杂地注视著墙壁上的画面:

“翼德,此事—备若在,亦会赞同孔明之策。”

“国事为重,私仇暂缓。”

“孔明肩上所承之重担,远非我等此刻所能想像啊。”

张飞听闻大哥与二哥都如此分说,胸中那股怒火,方才稍稍减退了几分。

却依旧有些愤愤不平,重重地哼了一声,嘟道:“便宜了那孙权小儿!”

这才不甘不愿地坐了回去。

只是那双环眼,依旧死死盯著墙壁上的画面,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画面继续播放,旁白声再次响起,解释著歷史的轨跡:

“建兴七年,孙权於武昌正式称帝,建立吴国。”

“消息传到蜀汉,朝野震动,群臣一片譁然,无不义愤填膺!”

“他们认为孙权越称帝,乃大逆不道之举,纷纷上书后主,强烈要求与东吴断绝一切往来!

“然而,诸葛亮再次力排眾议,顶住了朝堂之上的巨大压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