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格物穷理,望山镜现世(2/2)
从开始到现在,已经损耗了数块顶级的天然水晶!
黄月英看著案几上所剩无几的原石,秀眉紧蹙,脸上写满了忧虑。
如此巨大的耗费,若是最终一事无成,不仅辜负了夫君与主公的信任,更是对这些天材地宝的巨大浪费。
工坊內耗费巨大、进展不顺的消息,自然也传到了诸葛亮耳中。
他放下手中公务,亲自前来探视,正见黄月英面带忧色,以及案几上那些碎裂的水晶残片。
他非但没有流露出丝毫责备之意,反而温和地笑了笑。
“夫人不必介怀。”
“器物损耗,乃是常事,事小。”
“格物创新,探求未知,事大。”
黄月英抬头看了丈夫一眼,眼中闪过一丝无奈:
“夫君放心,月英省得,只是此物精妙,耗费心神甚巨。”
诸葛亮含笑点头,目光转向田信。
“德远,你且放手去做。”
“需要什么,只管开口。一切损耗,皆由我一力承担!”
镜片的问题暂时告一段落,镜筒的製作又遇到了新的难题。
田信的要求极高。
筒身不仅要轻便坚固,內部还必须涂成纯黑色,以最大程度减少內部反光对成像质量的影响。
更关键的是,两节或三节镜筒,需要如同竹节一般,能够精密地相互套嵌、顺畅伸缩,以此来调节焦距,看清不同距离的目標。
黄月英再次展现了她惊人的机械天赋。
她仔细研究了田信画的伸缩结构示意图,沉思良久。
最终,她设计出一种利用內外筒壁上微小凸起与凹槽,相互卡合固定的巧妙结构,类似於后世精密木工中的卡榫。
这种结构既保证了连接的稳固性,又能相对顺畅地进行伸缩调节。
至於內壁涂黑,她建议用上好的墨块研磨成极细的粉末,混合特殊的胶漆,均匀涂抹在铜管內壁,待其干透,效果应该不差。
时光流逝,最艰难的两片镜片,终於都打磨完成。
一大一小,一厚一薄,都达到了图纸要求的精度。
最后的关键,是如何將这两片镜片,完美地安装在镜筒的两端,並保证它们的中心轴线,精准地处於同一条直线上。
任何微小的偏差,都会导致成像模糊不清,甚至完全无法成像。
这又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难题,让经验丰富的工匠们束手无策。
“或许……我们可以借用日光。”
田信看著窗外明媚的阳光,忽然灵光一闪。
他立刻向黄月英和工匠们解释了自己的想法。
將两片镜片大致固定在镜筒的两端。
然后,將镜筒对准太阳的方向,让阳光穿过两片镜片,投射到远处一面洁白的墙壁上。
通过仔细调整两片镜片的相对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
观察墙壁上的光斑形態。
当墙上的光斑变得最清晰、最小、最亮的那一刻,就意味著两片镜片的中心轴线,已经基本对齐,並且处於最佳的焦距位置!
按照田信的方法,经过反覆的调整与尝试。
他们终於找到了那个独一无二的最佳位置。
小心翼翼地,將镜片彻底固定。
第一具结构完整,虽然外观还略显粗糙的望山镜,终於诞生了!
它静静地躺在木案上,青铜的筒身在光线下泛著古朴而神秘的光泽。
田信怀著一种激动心情,將这具跨越了近千年时光的造物,缓缓举起。
將眼睛凑到较小的那端目镜上。
对准了窗外。
远处……成都那高大城楼的轮廓,原本用肉眼看去,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
但透过这小小的镜筒……
城楼上巡逻士兵都仿佛触手可及!
“天吶……”
黄月英第一个从田信手中,几乎是抢一般地接过了这具神奇的望山镜。
她学著田信的样子,有些生疏地將其对准远方。
当远方那片原本模糊不清的景象,瞬间清晰地展现在眼前时。
这位见惯了各种奇巧之物的诸葛夫人,也被眼前这超越时代认知的一幕,深深地震撼了!
这东西,绝不仅仅是看得远那么简单!
用它来观测星辰,绘製舆图,抑或是斥候侦查、战场观察……
其价值,简直难以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