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焕然一新的西跨院(1/2)

1月29號清晨,太阳的第一缕光线刚刚爬上琉璃瓦,林默就迫不及待地推开了西跨院那扇崭新的朱红色大门。这扇门刚刚被漆过,顏色鲜艷夺目,仿佛在向人们展示著它的崭新和活力。

此时,刘师傅正站在门口,手里拿著一根红绸,准备將它系在门环上。他的动作熟练而专注,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就在他系好红绸的那一刻,一群灰色的鸽子从头顶飞过,它们的翅膀掠过了重檐歇山顶,带起了一阵微风。这阵微风轻轻拂过廊下新悬掛的鎏金铃,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仿佛是在为这新修缮完成的西跨院奏响一曲欢快的乐章。

经过几天的紧张修缮,西跨院终於完工了。林默站在空荡而焕然一新的院子里,心情格外舒畅。他仔细打量著这个院子,正房有三间,东西两厢房各有一间,还有三间耳房。整个院子布局合理,空间宽敞,让人感觉十分舒適。

走进正房,林默看到金丝楠木的房梁在晨光的照耀下,流转著粼粼的金芒,显得格外华丽。刘师傅还特地將雕隔扇换成了高丽纸夹的活页窗,这种窗户不仅美观,而且通风效果更好。林默好奇地用手指轻轻一推,窗户便“嘎吱”一声打开了。北风裹挟著雪粒子猛地撞在窗纸上,发出沙沙的响声,仿佛是在与他打招呼。

东墙根新盘的青砖火炕非常宽敞,足足有八尺宽,炕沿镶嵌的汉白玉散发著温润的光泽,宛如羊脂玉一般。这汉白玉可不是普通的石头,而是从北京前门瓮城拆下来的石料,经过巧妙的改造后,既环保又美观,为整个房间增添了一份古朴而雅致的氛围。

林默好奇地伸手摸了摸炕面,前夜试烧的柴灰还带著些许余温,透过青砖的缝隙,他仿佛能闻到淡淡的柏木清香,那是一种让人感到寧静和舒適的味道。

厨房的改造则是最为费心费力的。刘师傅从崇文门教堂淘来了洋铁皮烟囱,將其巧妙地接在经过改良的七星灶上,使得炉灶的通风效果更好,燃烧更加充分。灶台的表面则贴满了从东陵运来的青瓷片,这些瓷片经过精心挑选和排列,组成了一幅精美的图案,给人一种清新雅致的感觉。

而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墙角的那台铜製手压泵了。林默兴致勃勃地握住包浆的檀木手柄,轻轻往下一按,只听“哗啦”一声,清亮的井水便如银练般涌入了白釉陶缸中,溅起一串串水。

就在这时,何大清恰好扒著窗根偷看,他的目光正好落在林默试新灶的场景上。只见铁锅里的葱在热油的爆炒下,散发出阵阵诱人的香气,这香气直钻人的鼻孔,让何大清不禁连声咋舌:“好傢伙!这排场,都够开一家饭庄子啦!”

耳房改的厕所让全院嘖嘖称奇。刘师傅照著六国饭店的样式,用琉璃厂拆来的青石板砌成蹲位,底下埋著带翻板的三格陶瓮。林默特意在隔间装了榆木格柵,晨光透过冰裂纹玻璃窗,在地上映出粼粼水波似的纹。贾张氏探头探脑来看新鲜,被抽水时的哗啦声嚇得倒退三步:“这...这粪坑咋还带响的?“

正房的地面全换了苏州御窑金砖,刘师傅带著徒弟们用糯米浆勾出万字不到头的纹样。积雪扫净后,砖缝里嵌的铜线在冬日下泛著金丝,拉板车的老赵头蹲著研究了半晌,忽然一拍大腿:“敢情这地上铺的都是金鑾殿的砖!“

最暖和的还是屋里的火炕。林默铺上荣宝斋淘来的羊毛毡,摆好榆木炕桌时,刘师傅送来的鎏金暖炉正吐著松香。

林默踱到东南角的葡萄架下——这里藏著最得意的设计。刘师傅把废弃的汉白玉石鼓改造成自来水池,接上从协和医院拆来的镀锌铁管。拧开黄铜龙头时,清水在青石凿的莲盆里溅起玉珠,惊得飞来喝水的麻雀扑稜稜乱窜。

林默站在这约两百平米的院子里,头顶是那棵高大的老槐树,枝叶繁茂,像一把巨大的绿伞,在地面投下大片的阴凉。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低声诉说著岁月的故事。

不远处的凉亭,古色古香,四角微微翘起,像是隨时准备振翅高飞的鸟儿。亭顶的瓦片错落有致,歷经风雨的洗礼,显得愈发有韵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