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承天府(1/2)

第167章 承天府

暴雨如注,砸在议事厅外的竹檐上,声声急促,仿佛催著人做出抉择。

董人麟指尖轻拂著垂下的长须,眼神沉稳如水,却在不经意间透出一丝寒意。那是防备,也是算计。

他对这位自闽南渡海而来的兵部尚书,心中多少有几分忌惮。先前,对於携大功回朝的陈安,

董人麟便力荐封其为郡王,以勛贵身份拒於內阁之外,以控制阁臣之数、稳住自己的局面。谁料如今又来了一位兵部尚书一一且是陛下亲封的“旧人”,名分正、手下还有兵。

虽说他这吏部尚书为六卿之尊,但这名义上执掌枢机的张煌言定会插手军政,自己手里的权力免不了要被分走。

於是他开口便是带刺的恭维:“张枢机,听闻你此前差点夺下南京,可谓战功赫赫啊。”

张煌言自是听出了话中带的刺,而董人麟紧跟著又拋出问题:“不知你此番带兵南来,浙闽一线如今可还稳固如前?”

並没有理会董人麟向他射出的唇枪舌剑,张煌言朝朱由榔拱手:“臣有罪。韃虏迁界禁海,数十万黎庶流离失所,臣不得已携民南下。安顿妥当之后,臣將返浙闽,助延平王抗虏。”

董人麟只是淡淡点头,眼神冷漠,显然不信这套说辞。对他而言,最好是张煌言早早离开,以免在此地伸手染指。

在场的大多数人都听得出董人麟与张煌言话里暗藏的火药味。仕南明多年的眾人,对这等內斗早已见怪不怪。

陈安也懒得理会董人麟话中对张煌言的挪。在他看来,这位天官的权力,不过是天上楼阁算上妇孺家眷,永历朝堂拢共也就一千五百人,其间还有文官管不动的锦衣卫。至於地方官的任命,晋王李定国自是开府建牙,而自己也能以“军务”之名让他们插不上手。

他实在不懂,这个摇摇欲坠的內阁究竟有什么值得爭的。如今乱世,权力是自下而上的,不是自上而下的恩赐。

南明朝局早已烂透,陈安从未打算与这些无聊的文官纠缠,以免捲入旋涡。他的算盘很简单1

架空他们。之所以不是掀桌,一来是因为永历尚算站在自己一边,二来,他还没这个实力-

手中不过海军与吕宋一岛。

若此时撕破脸,必然与普王、延平王割席,反清之业顷刻崩散,他又將步入孙可望的后尘。

只不过此时的陈安还没发现自己低估了文官集团的下限。

“陛下,如今南洋既已初定,臣请依先前所奏,迁行在於马六甲。”,陈安选择將会议內容转向了正题。

听到这里的白文选也补充道:“臣已遣人在马六甲城西,双溪交匯之地为陛下筑城,以备迁宫之需。”

(请记住101??????.??????网站,观看最快的章节更新)

一旁,始终侍立在朱由榔身后的李茂芳轻轻一挥手,殿门外立刻有人抬进一张摊开的南洋海图,油纸上还带著未乾的水渍。李茂芳半俯著身,指尖在地图上缓缓划过,停在后世吉隆坡所在之处:“依先前巩昌王所奏,新行在已建於此。”

他又往上移了移手指,轻敲在仰光的位置:“这里,是我等如今所处之地。”

“为何还要往南迁?”,李润兴看著比仰光还要南的新行在,不禁皱了皱眉头道:“此番不是距我中原故土更远了?”

对於这个疑问,张煌言解释道:“从马六甲返中原,可直走海路。本兵从闽南乘船至淡马锡,

仅用了月余。若得东南季风,从马六甲至岭南,只用一月便可达。”

朱由榔听到“海上漂泊一月”,指尖不自觉地收紧,藏在袖中的手微微一颤。身为大明皇帝的他自是惧水,这句话让他心头泛起一股阴凉。

白文选並未察觉皇上的细微变化,继续为普王之子讲述缘由:“而若从仰光赶至昆明,则需两月有余,还要穿越瘴林瘴气,运兵艰难,且要破吴贼防线。若有一线不稳,便全盘皆输。”

“此番也只是请陛下暂踏马六甲,待根基稳固,后续可北上占城,荡平偽黎,再自崖州返我中原。”

站在舆图旁的李茂芳手执细竹籤,在图上依陈安之言点下两个关键节点一一占城、崖州一一路线清晰如一柄利剑。

李润兴的目光在地图上停留片刻,神色渐渐凝重。想到出发前父王李定国的瞩託一一“此人虽非我幕中人,然观其谋略,实可共事”一一他心中已有几分认可。缓缓点头,道:“若真要先伐偽黎,这马六甲相比於仰光—確是良地。”

晋王系的代表李润兴方才点头,殿中微微一松,陈安心里也暗暗吐出一口气一一这一关算是迈过去了。马六甲迁宫的事若能得晋王系首肯,便已是半个板上钉钉。

然而,鬆弛不过片刻,一道声音却又从对面挑起了新的波澜。

“那此城又当如何处置?”

开口的是同属普王派系的礼部尚书王祖望。他的嗓音沙哑,带著多年仕途的冷意,“仰光附近有良田万顷,弃之不顾乎?北有瓦城晋王镇守,若留於此,可为前线输送粮草。再度迁宫,难免又有折损人丁与物力。”

雨声在屋檐外急敲,像是为他这番话添了几分沉重,

“此地不是中原,四野岛夷环绕。除前线守军外,如今境內不过万余汉人。陛下若迁,兵將何以分守?”

殿中一时又静了下来。

其实陈安觉得人口並不是大问题,相比於那些欧洲殖民者,如今这些汉人已经是守土有余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