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无子(1/2)

第144章 无子

“传令下去,不许抢掠,不许纵火,若有疤疾症状即使上报。”,陈安声音不大,在出征前再三强调著在吕宋便定下的军纪,“降者免死,敢乱者,斩。”

这些话早已刻在每个兵丁心头。海风拂动旌旗,湿气与火药味交杂。船上的吕宋汉兵,一个个默然为燧发枪装上刺刀,眼神里既有对大明海寧郡王的敬畏,也有对“陈康特”的那种近乎迷信的信赖。

下船后,孟族乱兵见明军旗號,起初还作困兽之斗。可燧发枪火舌一吐,便再无还手之力。两次交锋过后,战场上的火药味淡了下来,只是枪口悬著刺刀,如铁林般推进。

因为在硝田成型前,火药珍贵且易受潮,能不用便不用,眼前不过是些被飢饿与压迫折断脊樑的孟人,没必要铺张血火。

天未黑,明军便俘获近万孟人。村民、妇孺在江边垂首听命,老弱病残被安置在营外,士卒登记造册、分粥救治。有僧人因为语言不通,试图抢夺粥食,被守卫军士一矛捅倒,血溅泥地,余人无不声一一天朝本就如此,雷霆雨露,均是天恩。

夜色渐深,明军营地的火光在江滩上投下森然倒影。虽有军纪严明,但血与烟火早已渗进这片土地。江畔的孟人们,眼中多是恐惧与麻木。士卒巡逻时,远远可见黑暗中有人影奔逃。

还是有一队孟人乱兵,携妻带子,抱著最后一线希望,拼死冲向暹罗方向的山口。他们不愿再为缅人奴,哪怕投奔暹罗,也要赌一条活路。

因为此行明军渡海而来,所以並没有多少马匹,最终只將那队孟人堵在三塔山口,再往东,便是暹罗地界。

可山口以东,风也送来异邦的鼓声。一队穿缀珠玉、披掛亮甲的暹罗士卒列队於道旁,手中长矛齐举,面上神色肃然。那队人马正中,数位身著华服的使臣正护著一顶绣金的轿舆。

两军对峙於三塔山口,江风吹乱旌旗,暮色下刀枪森然。

逃亡的孟人见前有暹罗象兵,纷纷丟下兵刃,扶老幼跪倒泥地。妇孺哭泣,少壮若寒蝉。

接著一位年长的暹罗人从军团中走出,丝毫没有理会求饶的孟人,以流利的汉语高声道:“大明天兵肃我西疆,我王那莱特命我等,护送天朝使节、奉迎大明车驾!”

一语落地,孟人的哭號也被风声吹远,

而在次日傍晚,远罗使团终於抵达了明军在毛淡的大营。他们沿途带著部分孟人俘虏,队伍中穿插著异族士卒、驮著锦缎与贡品的骤马,居中则是一顶纱慢低垂的软轿。

营门口早已候著明军军士与翻译。胡安和黄魁將使团带至大帐外,暹罗使团鱼贯而入。为首者正是永历帝数月前派往暹罗的使臣赵明鑑。他身形高瘦,额头因长途跋涉而微微出汗,神情既恭敬又有些紧张。

他先在帐外长揖至地,声音清亮地报出身份:“下官赵明鑑,参见海寧郡王、巩昌郡王。”

本书首发101??????.??????,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陈安正伏案批阅军情,闻言放下手中的竹简,抬头微笑道:“赵兄此行辛苦,快请入座。”

他目光却越过赵明鑑,落在后方那顶软轿上。只见轿中走出一位少女,身著金线织成的窄袖长裙,肤色略带古铜,五官清秀。她步履平稳,低头时鬢髮垂落,耳垂坠著琉璃金珠。

白文选皱眉,低声问道:“此女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