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接受宿州兵马否(2/2)

军队有了这源源不断的粮饷、丁壮支撑,才能越打越强。就算偶尔打了个败仗,伤点元气,也能很快缓过劲来,继续跟敌人硬耗!”

他顿了顿,似是想到了去年五都村之战时,元军的所作所为,语气陡然转为严厉,道:

“可要是俺们图一时痛快,白吃白拿,甚至烧杀抢掠,把百姓逼得活不下去,只能拖家带口往外逃!治下没了人烟,田地荒芜,俺们军队就是再能打,那也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越打越没指望,就算是一支百战百胜的雄师,最后也只有败亡一途!”

这番话语,如同重锤,狠狠砸在白不信心头。

若是在一年前,初入红巾军的白不信,对这种“大道理”只会嗤之以鼻——乱世之中,拳头就是道理!红巾军不抢百姓,等元军打回来,那些百姓不一样被元军抢粮抓丁?

元军用抢来的粮和人打红巾军,红巾军岂不是败得更快?这个道理似乎无懈可击。

但经历了下邑、永城接连丢失的惨痛教训后,白不信终于明白。这两地,不就是被红巾军和元军反复“征粮”,导致百姓逃尽死绝。

守军竟无粮可征,无民可依,主力只能无奈撤走,眼睁睁看着元军轻易攻破城池。

徐州红巾军从根子上就走错了路,自己这些人败得不冤!这“不抢百姓”看似吃亏,恐怕就是红旗营能在这江淮迅速崛起,根基日稳的生存之道吧?

因为是在境内行军,加上胡大海调度有方、保障得力,支包含大量老弱妇孺的庞大队伍,行进三百余里,竟只用了不到七天时间,便安然抵达了合肥城下。

其行军速度之快,组织之高效,竟超过同等数量的徐州红巾军战兵!

更令白不信始料未及的是,他刚随大队踏入合肥高大的拱辰门,便被一名身材魁梧的军官拦下。

“可是白不信白兄弟?”

那军官声音洪亮,自带一股不容侵犯的威严。“某乃元帅亲兵队率华云龙,奉元帅钧令,在此等候多时。元帅已知你抵达,请随某入府觐见!”

“觐见元帅?”

白不信惊喜不已,随即又被强烈的忐忑取代。他低头看了看自己沾满尘土、汗渍斑斑的战袍,又嗅了嗅身上在酷暑下行军多日积累的酸馊气味,脸上露出窘迫之色。

“华大哥,俺赶了几天的路,这一身臭汗,腌臜不堪,实在有辱元帅威仪!能否容俺先找个地方洗洗,换身干净衣裳,再去拜见元帅?”

他生怕自己这副狼狈模样,会给石元帅留下不堪的印象,进而影响李千户的大事。

华云龙闻言咧嘴一笑,拍了拍白不信的肩膀,力道颇重。

“白兄弟多虑了!都是刀头舔血、泥里打滚的军中汉子,谁身上没点汗臭泥腥?讲究这些虚礼作甚!元帅知道白兄弟一路辛苦,命俺在城门处候着,你一入城,便可引你去见他。莫要让元帅久等!”

白不信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不敢再推辞,忙道:“有劳华大哥带路!”

合肥城显然比濠州更为宏大、规整。街道宽阔,虽因大军新驻、机构迁移而显得繁忙,却秩序井然。沿街可见红旗营的巡逻兵士,甲胄鲜明,精神饱满。

沿街店铺全部开张,还已有胆大的商贩在街角摆摊,售卖些吃食杂物,为这座红旗营的新“首府”增添了几分生气。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蓬勃向上的、紧张有序的气息。

白不信不及细看,便被华云龙引至一处戒备森严气象恢弘的府邸前——这里原是元廷的庐州路总管府,后来成了左君弼的将军府,如今又变成了红旗营元帅府。

穿过重重岗哨,步入正堂。堂内陈设简朴却透着威严,几名文吏在角落的案几后安静地处理文书。正中的主位上,端坐一人。白不信只觉一股沉凝如山的气势扑面而来,令他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

那人肩宽背厚,身着红色常服,未着甲胄,却自有一股渊渟岳峙的统帅气度。面容刚毅,线条分明,一双眼睛深邃明亮,仿佛能洞穿人心。正是威震江淮的红旗营元帅石山。

白不信不敢怠慢,疾步上前,单膝跪地,双手将李喜喜交付的信物——那枚黄金吊坠高高捧起,声音因激动和紧张而微微发颤:

“小人白不信,奉李喜喜千户之命,叩见石元帅!此乃李千户信物,请元帅验看!”

“白兄弟一路辛苦,不必多礼,快快请起!”石山的声音温和而有力,带着一种令人心安的沉稳。他起身离座,亲自上前扶起白不信,顺手接过了那枚吊坠。

入手微凉,黄金的质感依旧。石山将吊坠置于掌心,拇指轻轻摩挲着边缘熟悉的纹路,眼神中流露出真切的感慨与追忆:

“去年,在宿州李兄营中……,我与李兄虽只有一面之缘,却相谈甚欢。交流练兵作战心得,只恨时间有限,未能深谈。临别之际,李兄相送,我还与他约定,待他日有暇,定要温酒再叙。”

石山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向白不信,带着一丝真诚的遗憾。

“不意,乱世飘摇,这一别竟是大半年时间。酒,我早已温好,只待故人。”

白不信是李喜喜的老部下,对去年石山与李喜喜那场因“赎买”傅友德,而产生的短暂交集心知肚明。石、李二人当时虽算得上相谈融洽,但时间短暂,远谈不上深交。

他原本最担心的,便是石山如今打下偌大基业,麾下猛将如云,精兵数万,已是江北反元势力的擎天巨擘,恐怕看不上手下只剩几百残兵的李喜喜,甚至做好了被冷遇敷衍的心理准备。

不想石山一开口,不仅清晰记得当时会面的细节,连温酒之约都未曾忘怀,言语间流露出的,不是高高在上的施舍,而是对一位故友、一位抗元同袍的真切期待与诚挚邀请。

这份念旧与真诚,如同一股暖流,瞬间冲散了白不信心中积压的忐忑与不安。他激动地抬起头,眼中已隐隐有光。

“元帅重情重义,李千户也时常感念!他常说元帅乃当世豪杰,最是仗义!只恨俺们在徐州蹉跎了大半年光阴,损兵折将,未能早日投奔红旗营。元帅如此厚恩,但有所需,俺们在所不辞!”

白不信的话中,已经带着毫不掩饰的投奔之意。

孙逊早已派快马禀报了李喜喜派使来意,此刻听了白不信的表态,石山当下明了李喜喜不仅是求援,更有欲献上宿州城作为投名状,甘愿为红旗营充当夺取徐州红巾军地盘的内应。

石山当然愿意接纳李喜喜这样真心抗元的百战悍将,但他如今麾下数万大军,并不缺几千上万军纪不好,战斗力也有限的徐州红巾军,更不想因此而背负背刺友军的骂名。

反而是让这些人继续留在宿州,为红旗营赢得宝贵的发育时间,发挥的作用更大。

不过,李喜喜真心投靠,他却不能照直说这些,以免伤了义士之心。

石山也不是彭、赵二人,只要是愿意为自己卖命的兄弟,他绝对不会亏待,乃道:

“都是为了抗元大业,我当初不也是在徐州,和李兄并肩作战过么?待我部完成整编,便会再发精锐北上,与徐州红巾军共抗元虏。

你们若缺兵甲、钱粮,届时也可一并补齐。若李兄在宿州待得憋屈,我这边也虚位以待,随时来,随时与他温酒共饮!”

白不信很快就琢磨清楚了石山的意思,虽然与他预想的结果有不小差别,但能得石元帅亲自接见,并得到了明确承诺,这一趟就没白跑。

“小人定将元帅心意带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