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铸重器先破难题(2/2)
待其完全冷却,才能先检查是否有气眼,再从五成装药量逐渐,检验其是否能达到设计膛压。
若按一成成品率计算,运气不好的话,漫说半年,一年内都难铸成六炮。
但马化的解释,还是解开了石山心中的疑惑。
砂泥透气性差,即便掺了羊毛,也只是改变了局部透气性,砂泥还是泥,整体透气性仍然很差。
看看碗口铳和铁弹丸上细小的气孔,就知道水气有多难排出。
如此低效的技术,难怪后来会被时代淘汰。
石山想到了后世的升级技艺,道:
“既是水气难排,为何不直接使用透气性更好的细砂制范?”
马化当即摇头,道:
“细砂无粘性不成型,如何能——”
话说到一半,其人就愣住了。
砂泥,泥砂?
泥多砂少则叫泥砂,砂多泥少就成了砂泥。
祖辈传下来的技艺是在泥中掺砂和羊毛,以增强泥的透气性,为何不能反过来,在沙中掺少许泥,以增强砂的粘性,而使其既能透气,又可以成型?
马化只是兴奋了片刻,就否定了自己的设想。
还是不成!
正所谓一盘散沙,即便添加了少许泥,也还是一盘散砂。
但他还是照顾石元帅的面子,话说得比较委婉,道:
“砂中掺少许泥,应该可以制范。但砂范只能勉强成型,掺的泥少了,碰着就容易散。若是添多了泥,就又变成了泥范。”
石山见马化以泥范工艺想象砂范制作,就知道他走进了思想误区,笑着比划道:
“何须用泥?只在细砂中掺入微量黏土,再制两个大小相合的木箱。先以细砂铺底,再放木范,倒砂,上下两两箱一合,用力压实,范体不就能固定了?”
马化:!
多少划时代的技艺突破,不过一层窗户纸而已!
马化身为铸造大匠,技艺早已炉火纯青,只因囿于成规,才会走进死胡同。
此刻,被石山一语点破,便如醍醐灌顶,刹那间,便理解了砂范的制作工艺。
同时,砂范铸造的诸般妙处也一一入脑。
此法不仅能有效解决范体透气问题,还直接使用黏土替代稀泥,大大缩短晾范所需的时间,更难得的是,炮耳、炮箍之类的小件铸造,还能重复使用范体。
妙啊!太妙了!!!
马化激动得坐立难安,满脑子都是砂范,恨不能即刻起炉熔铜,验证此法!
石山见马化眼中精光四射,心知火候已到,接着道:
“再者,范芯可不可以直接使用铁芯,或者以仓麻土(高岭土)烧制。如此,既能反复使用,更能确保所有炮管内径严丝合缝!”
马化:!!!
“马大家,此法可不可行?”
“可行!肯定可行!”
马化激动之下,声音都在发颤。
……
滁州左近就有铁矿,品位还不错,开采难度也低于怀远,据说北宋时期,就曾在此地设置官办铁场,有矿工、冶炼工近千人,所产生铁不仅能够满足滁州军民所需,还能供应周边州府。
可惜,这么大的铁场却毁于宋金两国的拉锯战火。
大元一统天下后,害怕治下百姓造反,限制民间使用很多铁制品,生铁产量反而大不如宋金时期,被废止的滁州官办铁场便没有再重建过,但民间依然有一些炼铁炉,冶炼基础非怀远县可比。
——这些都是红旗营攻破滁州后,石山从州衙籍簿中得到的信息。
时间不等人,怀远那边的铁矿作为“战略备份”和产能补充,该发展还要继续发展。
滁州这里则要作为主要冶炼基地,招募工匠,输送矿工,建起高炉,铸炮和炼铁同时开展。
石山前天就已派傅友德和胡大海各率两千兵马,分别攻打全椒县和来安县,扫除滁州外围,并派郭兴率定远骑和郭子兴部前往六合县。
两日后,郭兴飞马回报:六合县城防严密,守军害怕红旗营来攻,已经拆除了城外杂乱建筑。
六合为紧邻长江筑城的真州辖县,石山若是继续大举东进,拿下了了真州,便要面对扬州路、集庆路和镇江路三大江防重镇的合力围攻。
红旗营现在还没有水师,根本无法在真州立足。
石山原本的想法是趁着彻里不溃逃引发的混乱,奇袭夺取六合,为滁州树一屏障,并限制真州守军西进。
既然六合守军已经动员起来,奇袭无望,那就暂时放弃东进之念了。
但周闻道离开当涂时,亲眼见到江浙行省平章教化统率大军返回江南。
这段时间,元军在庐州路的力量正空虚,石山若不趁此大好机会将触角深入庐州路,那也太对不起如此天赐良机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