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鲁钱河畔背水阵(1/2)

第114章 鲁钱河畔背水阵

次日四更,官军伙夫就起来做饭。

天还没放亮,大军便吃完了早饭,开始拆除营寨。

大战至少还得一个时辰才能正式打响,两军营地间,双方斥候却已经开始惨烈的前哨战,只为尽可能多的探清敌方动向,以便本军统帅有针对性地列阵。

“报,官军先拔西营墙,部分兵马已出营,向西面行进。”

“鲁钱河?”

“十里塘?”

斥候刚汇报完,石山和朴道人便同时猜到了董抟霄的意图——背水列阵。

“再探!”

官军营地以西约四里处,鲁钱河(池河支流)由西北流向东南,注入下游两里的一片湖泊,名为十里塘。

董抟霄令官军拔营西进,打的主意肯定不是逃跑。

这个时间点,又这么多人马,在红旗营眼皮子底下仓促渡河,纯粹是自寻死路。

那就只是背靠鲁钱河、右挨十里塘列阵,如此,既能发挥官军人数多的优势,又能有效避免士气不足的问题。

石山素重地理信息,走到哪里都是先收集和绘制地图,朴道人身为参军,受石元帅影响,脑子里早有了山川形胜之图,联想到董抟霄的计谋,叹道:

“盛名之下无虚士啊!元帅,此獠能屡战不败,果然有些门道。”

“嗯。”

石山点头,旋即豪迈笑道:

“如此对手,才配咱们红旗营倾巢而出,检验练兵实效嘛!”

此次出兵援助定远,石山仅留下乙二营(指挥使周十二)守城,另加正在训练的一千多补充兵,短时间内不用太担心后路安全。

出征兵马有骁骑营外(指挥使李武),教卫营(指挥使龚午)、镇朔营(指挥使傅友德)、奋武营(指挥使吴六斤)、拔山营(指挥使胡大海)。

加上乙一营(指挥使曾兴)、乙三营(指挥使韩成)、乙四营(新建,指挥使汤和)、乙六营(指挥使耿再成)四个乙等营。

仅战兵就有近四千人,再加上辎重营和随军民夫,足有五千余人,可谓倾巢而出。

朴道人被石山的豪迈感染,激起好胜之心,抚须笑道:

“贫道也想看看这董屠夫究竟是生搬硬套,还是得了几分兵仙真意。”

即便明知道官军拔营时防御最脆弱,石山也没想过催促全军追上官军开战。

毕竟,两军营地相距近五里,红旗营也正在拔营,仓促追击,怕是官军没追上,自己反而先跑乱了。

但万事难料,如此好的机会,肯定不能白白放过。

“传李武。”

不多时,李武便赶了过来,才掀开帐帘,其人就请战道:

“三哥,官军这么多人黑灯瞎火移营,绝对有很多乡勇不知道出来啥事,还以为董抟霄这厮想逃。

让俺带骁骑营儿郎追上他们,趁机大喊‘官军败了’,肯定能动摇乡勇军心,要是能吓得他们当场大败,俺们再乘势追杀,这一仗不就赢了?哈哈哈!”

李武仿若想到了自己率骁骑营追杀溃兵的场面,笑得很夸张。

石山和朴道人相互对视,均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疑惑——李武这夯货什么时候变得这么灵光了?

“这主意是谁给你出的?”

李武笑得正起劲,被石山一语道破,有些尴尬,习惯性地抬手扣头,却忘了自己头上带着兜鍪,直挠得兜鍪咣咣作响。

“嘿嘿,还是三哥了解俺。是俺们营的王弼。”

王弼是临淮人(泗州州治),石山由虹县回师,解除五河之围后,派李武追击官军至临淮县境内,便是那时,王弼带着数十个乡人投奔了李武。

此人双刀使得极好,刀光翻滚间,寻常十来人都近不了身,骑术也不错,石山彼时正顾虑李武勇武有限,攻坚能力不足,便让王弼继续留在了骑营协助李武。

不想这王弼不仅勇武过人,还颇有智计,放在骁骑营为一队率,倒是埋没了人才。

“董抟霄最善攻心,怎会轻易留下这么大的破绽?不过,此计试试也无妨,若乡勇果真溃败,你便掩杀过去。若无此迹象,就只需袭扰,万不可与官军骑兵硬撼。”

董抟霄本部大半骑兵(其余部分为骑马步兵),乃是其仰仗的战场胜负手。

战场上,只有骑兵才能真正对抗骑兵。

骁骑营兵力虽然没官军骑兵多,却也是决战时红旗营的“压舱石”,若是折在了战前,那这一仗就不好打了。

李武比谁都更清楚,骁骑营对三哥大业的重要性,同样舍不得葬送宝贵的骑兵。

“俺省得了。”

“去吧。”

待骁骑营整完了队,石山亲自出营相送,看着他们消失在拂晓前的昏暗中,却没有催促各步营加快拔营速度——将士们已经很快了,再催就容易出现掉装备、乱阵型之类的问题。

此战的对手非比寻常,些许计谋能成功当然更好,若是成不了,还是要靠战阵搏杀见真章,也只有以堂堂之阵,正面攻破强敌,红旗营才算真正脱胎换骨。

定远城中。

哨探早就发现了官军大营方向,有火把长龙向西面鲁钱河、十里塘方向移动,随着天色逐渐放亮,还能隐约看见红旗营大军也在向西移动。

董抟霄主动撤出了预定战场,选择背水列阵,乃是置之绝地而后生的险棋,却也避免了被红旗营和定远义军两面夹击的风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