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万事皆由草台起(2/2)
石山却道“堆砌辞藻不知所云”,强调官府文章要念给不识字的百姓听,还要求以后拟文先读给正在学文的童四儿等孤儿听,他们听懂了再进献,让方仲文好生难堪。
好在此举并非针对方仲文一人,石山对刘兴葛、陈诚、夏茂等人也同样要求,行文不仅要用白话,还要尽量使用俗体字。
虽然有失斯文,但不得不承认,行政效率确实提高了不少。
交代完城防建设要求,石山回到设在城中西北面的军营,主持战后总结,汤和等人虽然刚刚加入红旗营,也出席了总结会,以适应红旗营有别于时代的运行规则。
此战,因守军溃败太突然,首功毫无悬念的归先登破城胡大海所有,其余各部争议也不大,众将更关心的是战营升等。
甲、乙营分级不仅仅是名称上的区别,装备、人员配备完全不是一个层次,镇抚改为元帅后少不得要继续攻城略地,能够独立领军者,也必是甲等营指挥使。
五河整编时,因装备不足,仅编练了五个甲等营(含骑营和教卫营),此番缴获众多,足够同时整编几个营,各营指挥使当然要争一争。
内部有竞争是好事,石山自不会压制,他只是进一步完善了战营晋级规则:除战功积累外,日常训练效果也作为重要参考。
毕竟,当初楮兰整编制定六队为一营的粗糙编制,除了装备严重不足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各级军官不识旗鼓号令,人多了只能充排面,反而难以有效指挥。
当初,芝麻李夺下徐州后,都知道先练兵再攻城略地。
自石山拉起队伍后,不是在打仗就是在准备打仗,一直没有条件系统训练队伍。
数次攻城虽然都快速解决战斗,主要原因却是元廷自毁城防,守军士气低下,或被劝降,或因内应轻松告破。
便是真打了的虹县、濠州两战,也只需几员战将身先士卒爬上城墙,守军短时间不能将其赶下城墙,士气就急剧下降,很快就会崩溃。
自始至终,红旗营都没有经历需要排兵布阵的野战考验,短板其实很明显。
如今,终于有了一块相对稳定的地盘,能稍稍喘息,还不抓紧时间整训队伍,等日后队伍撒了出去,就再难有这么好的机会了。
为了提高各营训练积极性,石山不仅明确了以后战营升等,指挥使须得通过指挥能力考核,还当场决定半月后分营大比,一个月后分队大比。
并强调凡在大比中表现不合格的军官,须入教卫营进行不少于两个月的锻炼,其职缺由教卫营将士补上。
没错,石山就是要借全军大比的机会,公开给各营“换血”,进一步推动军官交流,以保证其人对全军的有效掌控。
事关个人权位和日后富贵,散会后,各营就迅速行动起来,安排本营训练,生怕在首次大比中丢脸出丑。
全军大比前,新募兵员和经过鉴别筛选的濠州俘虏,除少部分补入汤和的新建营和各营战损外,其余皆由战训营统一训练。
随着训练全面展开,军中散漫之气一扫而空,甚至抓捕作乱大户、查抄鞑官家产之类“油水”较多的任务,各营、队也不像以往那般争破头了。
在此期间,陈诚和方仲文分别提交了各自方案,红巾军濠州节制元帅府正式成立,石元帅大赏全军。
除了赏赐钱财及敞开供应三天酒肉外,战功卓著者及有特殊贡献值皆有封号。
傅友德封镇朔都尉、李武封骁骑都尉、孙逊封忠武都尉、吴六斤封奋武都尉、胡大海封拔山都尉、朴道人封翊运校尉。
与徐州红巾军不同,这些所谓的都尉、校尉都只是荣衔,有封号者并无额外的统兵权,但可以为各自营头冠以封号。
如甲一营冠名镇朔营,甲二营冠名忠武营、甲三营奋武营,甲四营(新晋)冠名拔山营等。
濠州元帅府设置如下:
元帅兼领濠州总管石山,统军政要务。
长史刘兴葛,负责元帅府日常政务,管理经历司,属僚名为经历,有陈诚夏茂二人。
另设军令司,掌握军令、谋略机宜等,主官名为军师,由朴道人担任,直接对元帅负责。
同时成立濠州总管府,暂设两曹,各曹主官名为知事。
兵曹,掌兵甲、军需筹备等任务,主官为知事闻四九;
工曹,主营造、工程、屯田等,主官为知事方仲文;
从机构设置就能看出,濠州元帅府和总管府都非常草台,职能也很混乱。
但没办法,谁叫石山手下现在就这点人,连架子都撑不起来,又不想让旧官僚染指元帅府核心业务军事呢?
他倒是通过安民告示,表达了招纳贤才的诚心。
只是时日尚短,威信未立,名声不显,真正的贤才或在观望,或尚未得到消息,主动来投者仅有两人,皆略通文字,不习庶务。
石山也没有赶这两人走,给了他们书办之职,一个放在教卫营,给军官和随军孤儿扫盲;一个放到荣军社,教伤残老兵识字算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