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崇祯的恩情到朝鲜(第二更)(2/2)

崇祯点点头,心里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大同的“麻将们”就不错,他们家万历年间就去过朝鲜,熟门熟路。

“那督师呢?”崇祯问,“谁可总督援朝军务?此人至关紧要,既要能扛事,又要懂方略,还要能稳住朝鲜局面,协调各方。”

杨嗣昌深吸一口气,显然这个问题他已经思虑了好一会儿了。

“臣斗胆举荐一人,”他缓缓道,“便是前任登莱巡抚,致仕归乡的——袁节寰(袁可立)袁公。”

“袁节寰?”崇祯想了想,那是袁可立。

“是,”杨嗣昌肯定道,“袁公久历戎行,在天启年间便担任登莱巡抚,经营东江镇,支援毛文龙,对朝鲜事务、海防、辽事都极为熟悉。他是东江毛帅的旧日恩主,有香火情分在,他的话,毛文龙能听进去几分。”

“最主要的,”杨嗣昌压低了些声音,“袁公长期游离于朝中党争之外,致仕多年,德高望重。若他出山,足以给前线的将领遮风挡雨,抵挡住朝中的诸多非议和攻讦!”

杨嗣昌考虑得非常全面。援朝督师,军事能力固然重要,但政治能力更重要。必须是个能扛住党争压力的人,自己也要足够老成持重,不能贪功冒进。此外,还必须能指挥得动毛文龙那头倔驴。

崇祯再次点头。此公的确合适,资历、能力、人望都够。

“只是……”崇祯有些犹豫,“袁卿致仕多年,年纪也大了,还肯出山,为我奔波劳碌吗?”

杨嗣昌拱手道:“家父与袁公颇有旧谊。若陛下信得过,可由家父出面劝说。持陛下玺书,亲往河南睢州延请,以示诚意。袁公深明大义,必会应允。”

杨鹤现在是右佥都御史(这个职位一般作为“加衔”给外放的督抚),即将外放当巡抚或总督了.干脆就让他当河南巡抚,顺便跑一趟睢州请袁可立。

崇祯闻言,心中一定。

“好!”他拍板道,“那就有劳杨卿,请尊父出面周旋。朕这边,会让徐应元挑选妥当人手,备好敕书、赏赐,前往河南迎请袁公出山!”

事情议定,崇祯感觉轻松了不少。

他吩咐道:“徐应元。”

“奴婢在。”一直安静待着的司礼监秉笔太监连忙应声。

“去,传朕的口谕,召黄立极、孙承宗、王在晋,即刻到文华殿等候召对。”

“是,皇爷。”徐应元躬身退下,快步出去传旨。

文华殿内,崇祯已换上了常服,端坐于御案之后。黄立极、王在晋、毕自严三人都赐了座。

崇祯没有绕圈子,开门见山:“朝鲜之事,朕意已决。”

三人精神一振,朝鲜那边的求援消息才到,没想到,万岁爷已经有对策了!

“建奴势大,我朝内忧未靖,元气未复。此刻倾国远征,寻求与虏决战于三千里外,非但胜算渺茫,更会耗尽国力,动摇根基。此非智者所为。”崇祯三言两语,就定下了大方针。

黄立极等三人闻言,心中稍定,知道皇帝并未被“速胜”之论蛊惑。

崇祯继续道:“然,朝鲜必不可弃!弃朝鲜,则失藩篱,寒天下之心,更壮建奴之势。故,必须援,且要‘大张旗鼓’地援!”

既要持重,又如何大张旗鼓?那就是要.三位重臣一脸恍然,已经明白小皇帝的良苦用心了。

朝鲜恐怕不在大局之内啊.

崇祯接着往下说:“朕所谓‘大张旗鼓’,非指兵马钱粮,而是指‘声势’与‘方略’上!朕要你们在廷议上,力推一个‘数千人规模’的‘大举援朝’计划!”

“数千人?”王在晋立刻捕捉到了关键,“陛下的意思是……”

“不错,”崇祯目光锐利,“兵,只出数千精锐。但是要让朝鲜人相信有数万天兵来援!朕有三个要求!”

他站起身,走到悬挂的舆图前,三人连忙跟上。

“其一,保王!”崇祯的手指重重地点在汉城以南的沿海区域,“首要之务,是派遣精锐,不惜代价,将朝鲜国王李倧及其宗室、大臣,安全接应至如江华岛这般易守难攻之处!国王在手,则朝鲜大义名分在手!此事关乎全局,必须成功!”

“其二,守岛!”他的手指在江华岛及周边岛屿画了一个圈,“以接应过去的精锐为核心,汇合逃难而至的朝鲜官军,凭借水师之利,择险要处,大量构筑棱堡、铳台!朕会派熟知西法筑城术的亲军将领前去主持。要将这些岛屿打造成插在建奴身后的铁钉,让他吞不下、啃不动!让他时时刻刻需要分兵防备,消耗其钱粮兵力!”

“其三,援朝抗奴!”崇祯的声音陡然提高,“告诉朝鲜君臣百姓,天朝援军已至,王师将与朝鲜军民共抗胡虏!朕将会支援朝鲜各地义军、官军,袭扰建奴粮道,攻打其薄弱之处。一句话,要发动朝鲜上下,为了其家国社稷,为了抗奴大局,不惜一切代价,去缠住、拖住、耗住建奴!”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三位心腹重臣:“此三策,核心便是一个‘耗’字!用最小的代价,将建奴主力长期拖在朝鲜泥潭之中!为我整军、理财、安内,争取最宝贵的时间!”

黄立极彻底明白了皇帝的深意,皇帝的意思就是忽悠朝鲜死战,哪怕战斗到最后一人。他立刻躬身:“陛下圣虑深远,老臣叹服!此策实乃老成谋国之举!”

王在晋作为兵部尚书,更是看到了崇祯所用之策的高明——挟李王以令朝鲜啊,他当下兴奋道:“臣明白了!如此,则我主力未动,国本无伤,却能让建奴在朝鲜进退失据,疲于奔命!妙计!”

毕自严也松了口气,数千人的粮饷,户部挤一挤还是能凑出来的:“陛下放心,若只数千精锐,户部必当竭力保障,不使其有缺饷之虞!”

崇祯点点头,最后叮嘱道:“明日廷议,必有主张浪战速胜者。尔等便以此‘保王、守岛、援朝抗奴’三策应对。要言之凿凿,此非怯战,而是‘以朝人守朝鲜,援朝鲜以耗奴’之上策!至于移藩、市舶等事,乃国之根本,绝不可因朝鲜战事而延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