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黄台吉的奋斗(二十五更)(2/2)

“你深谙明国朝堂。与明国虚与委蛇、试探议和之事,交由你统筹。设法接触辽西明将或明廷。记住,眼下并非真和,要示弱,懈其戒心,探其实虚。”

“奴才领旨!”

他看向希福:“希福!”

“臣在!”

“出使察哈尔,联络林丹汗。带足礼物,告诉他:明国背信弃义,魏阉肆虐草原。我大金愿与他共抗明国。破明之后,共享财帛子女、草原牧场!言语需刚柔并济。”

“臣明白!”

他看向阿敏和莽古尔泰:“由阿敏、莽古尔泰二位贝勒统兵,南下朝鲜!速战速决,取其粮秣人口!”

“此四策并行,务必让崇祯顾此失彼!”

黄台吉环视众人,然后又看向那三位和他平起平坐的大贝勒:“三位兄长,以为如何?”

代善沉吟点头:“可行。”

阿敏和莽古尔泰瓮声应道:“遵大汗令!”

“好!”黄台吉大手一挥,“诸贝勒、议政大臣,各归本旗,厉兵秣马,依策行事!”

殿内众人轰然应诺:“嗻!”

北京,紫禁城。

文华殿内静悄悄的。崇祯皇帝放下手中那份来自辽东巡抚阎鸣泰的密揭。这封实封直达御前的文书,禀报了一桩极紧要的事儿:东虏遣人至锦州城下投书,言语哀恳,诉说境内饥荒惨状,隐隐有乞和求款之意,盼天朝能稍开边市,赏赐粮米以度难关.

崇祯将密揭搁在案上,眉头微皱。他记得很清楚,黄台吉这种谦卑的求“和”,往往就是建奴要动兵前麻痹大明的招数!

看来……黄台吉已经看过牛金星的《置辽三藩以固边圉策》了。

他沉吟片刻,转而展开另一张宣纸。纸上用墨线勾勒出一个棱堡草图,一旁还有细小注脚,落款是“汤若望”。

殿外当值太监轻声禀报:“万岁爷,徐光启携西洋传教士汤若望在殿外候见。”

崇祯的目光从图纸上抬起,道:“宣。”

徐光启老迈,汤若望高鼻深目,两人进殿后躬身行礼。

崇祯指着图问汤若望:“汤先生,泰西有城防之法,名曰棱堡,可是此等形制?”

汤若望上前仔细看了看,回道:“陛下所见甚是,此确为棱堡大致形貌。其核心在于消除死角,使城墙各处皆可形成交叉火力,攻城者将直面多重打击。”

“若以土木构筑,非用石材,建一可屯兵三四百人的简易棱堡,需多少人工、耗时几何?”崇祯追问。

汤若望沉吟片刻:“若地势平坦,设计得当,集中人力,以土木为主,辅以木栅、壕沟,一月之内或可完全建成。若有两三千壮劳力,半月赶工,或能建成一座具备基本防御功能,但不具备长期屯兵能力的简易棱堡。”

崇祯点头,又问起燧发枪与轻型野战炮。汤若望一一解答,说明燧发枪射速与可靠性优于火绳枪,而三磅、六磅等轻型青铜炮易于机动,既可野战,亦为棱堡防御利器。

崇祯听完,心中有了数。他目光转向侍立一旁的杨嗣昌和新科状元牛金星。

“汤先生博学,于西国兵备、筑城之法颇为了解。”崇祯说道,“京营改制,新练御前亲军正需熟悉新法。朕欲赐汤若望‘参赞京营军务’差遣,指导御前亲军于清华园外择地,构筑一座堪用的土木棱堡。”

他随即看向牛金星:“牛卿,你与汤先生同往,总理此事。一应人力物料,由杨嗣昌协调。半月之内,朕要看到那座棱堡立起来。”

牛金星立刻领旨。杨嗣昌也躬身应下。

汤若望行礼:“臣必竭尽所能,不负陛下所托。”

崇祯挥挥手,让他们退下。看着几人离去,他心想,若是这座实验性的棱堡最后被证明可用,那今后在辽西、辽南,还有蓟镇、宣府、大同边墙之外大量筑垒可就方便了。

不过这种建议棱堡再怎么有性价比,修得多了,也得费一大笔。

想到这里,崇祯不再犹豫。他提笔就写了两道手诏。

第一道是给魏忠贤的:

“谕魏忠贤:宣府事毕,着尔即率净军,会同袁崇焕,将通奴奸商一案深挖彻查,其家产、仓廪、账册务求一网打尽,宁枉勿纵!口外商路,乃国之命脉,着尔等即刻接管,准其下伙计、管事中情有可原者戴罪效力,然须严加甄别,若有反复,立斩不赦!事毕,尔等即刻移师大同,查办代王、朱纯臣谋逆实情,不得有误!钦此。”

第二道是给袁崇焕的,内容大致相仿,但语气稍缓,更强调与魏忠贤的协同及对边贸的迅速恢复与控制:“……着卿与魏忠贤和衷共济,抄没之事需雷厉风行,然边市关乎辽饷大局,甄别可靠人手后当尽快运转,以实军需。大同之事,亦需卿鼎力相助……”

写罢,他用印,吩咐徐应元:“以六百里加急,分送宣府魏忠贤、袁崇焕处。”

徐应元躬身接过手诏,快步退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