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钱谦益:我们要献忠,但又不全忠(第(1/2)

第94章 钱谦益:我们要献忠,但又不全忠(第十四更)

北京城,东江米巷西头。一座三进四合院,灯火通明。这是钱谦益在京里赁下的宅子。院子不大,胜在清净,离皇城和礼部衙门都近。

二进院正房书房,暖炉烧得挺旺。钱谦益穿着家常道袍,坐在上首的檀木圈椅上,手里端着个青盖碗,慢慢撇着浮沫。下首坐着三个年轻举子,都是他看重的东林后辈,这次进京赶考,特意叫来。

一个面容清瘦,眼神很亮,是浙江余姚的黄宗羲,字太冲。另两个,无锡顾杲,字子方;桐城陈子龙,字卧子。三人年纪差不多,都是天启年中的举人,而且还是东林后继,这次春闱憋着劲要考中。

“牧老,”顾杲性子急,先开了口,“您这么晚叫我们来,肯定有要紧事?”

钱谦益放下茶碗,扫了三人一眼,脸上带着点不易察觉的矜持和急迫:“嗯。叫你们来,是有桩事,关乎你们前程。”

他顿了顿,声音压低了些:“陛下……已经下决心,要动山西、陕西、河南那十几家藩王了。”

这话一出,书房里立刻静了。顾杲和陈子龙互相看了一眼,都从对方脸上看到了吃惊。动藩王?这可是天大的事!

“牧老,”陈子龙谨慎地问,“陛下打算……怎么动?”

钱谦益捋了捋胡子,慢慢道:“陛下的意思,是‘割藩府宗禄,养陕晋军镇’!具体说,就是把那些藩王、郡王、镇国将军以上的宗室,迁到京师或者南方富庶省份安置。至于将军、中尉以下的底层宗室,放开限制,准他们种地、做工、经商、读书考科举,朝廷停发禄米,让他们自己找饭吃。当然,万岁爷也不会一步到位,得分步来。”

他目光扫过三人,带着审视:“这次春闱大比,策论题目定了,就是《问宗禄浩繁、秦晋民困、中原力竭,时艰若此,当何以处之策》。”

他身子往前倾了倾,语气加重:“你们要想高中,想在陛下面前露脸,这策论文章,就得敢写!敢在这宗禄上动刀子!要写得透,写得有胆气!陛下要的,是能替他分忧解难的干才,不是只会掉书袋的酸秀才!”

书房里又静了。顾杲和陈子龙眉头紧锁,显然在消化这石破天惊的消息,掂量其中的风险。直接向宗室开刀?这文章写出来,就是得罪天下姓朱的,要背千古骂名的!

钱谦益看着他们犹豫的样子,心里有点不快,面上不动声色:“怎么?不敢写这样的文章?”

“学生不是不敢。”一个清朗的声音响起,是黄宗羲。

钱谦益目光转向他:“哦?太冲有什么想法?”

黄宗羲眉头微皱,眼神里带着深思:“牧老,学生斗胆,不是不敢写这文章。只是……学生对这法子本身,有点疑虑。”

“疑虑?”钱谦益挑了挑眉,“说说看。”

黄宗羲吸了口气,道:“学生这次进京,一路走来,经过中州、山东、北直隶好些地方。所见之处,北方凋敝,民生困苦,远不如江南富庶繁华。前些日子,蓟镇、宣府边军因为欠饷十三个月闹饷,差点出大乱子……可见,边军困顿、宗室拖累、辽东战事,加上陕晋连年旱灾蝗灾,早把北地拖垮了,元气大伤。”

他停了停,目光直视钱谦益:“朝廷想解这个困,唯一的法子,似乎就是‘移祸江东’!”

“移祸江东?”钱谦益脸色变了变,这个黄宗羲.肚子里有货!

“正是!”黄宗羲语气肯定,“陛下把藩王、郡王迁到京师或南方富庶省份安置,看着是减轻了北地负担。可是,这些宗室,尤其是亲王、郡王,陛下真能让他们在江南饿死冻死?绝不可能!他们的禄米、安置费用、修王府的销,最后从哪来?”

他自问自答,声音发冷:“这些开销,最后还不是要摊到江南的田赋、漕粮上?甚至可能巧立名目,加新税!这不是减负,是变着法子又把北方的负担,转嫁到江南百姓头上!”

他越说越激动:“更别说,那些被准许自谋生路的底层宗室,一旦放开限制,让他们离开封地,他们最可能往哪涌?肯定是更富庶、机会更多的江南!这些人突然没了禄米,又没谋生本事,一下子涌进江南,岂不是又一重负担?地方官府能不管?最后,还不是要江南的百姓来承担这额外的赈济和安置?”

书房里静得能听见针掉地上。顾杲和陈子龙听得目瞪口呆,他们只想到写文章的风险,没想到黄宗羲看得这么深,直接点出了政策背后的大隐患。

钱谦益脸缓缓点头,长叹一声:“太冲啊太冲,你想的……很深,很对!”

他猛地站起身,在书房里踱了两步,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的对大明的一片忠心:

“可北方已经烂透了!边军饿得嗷嗷叫,就是个火药桶,一点就炸!建虏在关外虎视眈眈,山陕的民变眼看着就要燎原!这是朝廷生死存亡的关头!陛下这么做,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用江南的钱粮,续天下的命!要是北方彻底垮了,边镇大乱,建虏破关,江南就算有金山银山,能保得住吗?!”

他几步走到黄宗羲面前,双手重重按在他肩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