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张之极:我要献忠,我要当张献忠(第(1/2)

第86章 张之极:我要献忠,我要当张献忠(第六更)

二月初三,清华园,挹海堂。

堂内烧着地龙,暖得让人发燥。可坐在里头的大臣们,却有不少人觉得后脊梁一阵阵发寒。

吏部尚书黄立极和兵部侍郎李邦华先开了口,把昨日廷议要彻查代藩、整顿京营的事,细细禀报了一遍。

崇祯皇帝穿着常服,靠在御座上,静静听着,脸上没什么表情。

等到黄立极说到要严查代王府及其附属的七家郡王府时,崇祯忽然叹了口气,身子往前倾了倾。

他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悲戚,声音也沉痛起来:“代王谋反,朕心里…真是难过啊。”

底下大臣们立刻都屏住了呼吸,垂下眼皮,做出感同身受的肃穆样子。

崇祯抬手,用指尖按了按并无泪水的眼角,继续道:“一想到代王下面的那些小宗,或许也有被牵连进来的,朕这心里,就更难受得不行。”

他顿了顿,声音提高了几分,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绝:“但朕是皇帝!身系天下安危,不能坐视代王一脉通番谋逆!所以,不得不对有罪的代王和其他郡王施加惩罚。这…这也是《皇明祖制》上规定的!”

“皇上圣明!”底下立刻响起一片附和之声。

“陛下为天下计,忍痛割爱,实乃英主!”

“臣等为陛下贺,为大明贺!”

一片颂扬声中,崇祯脸上的悲戚慢慢褪去,换上了一副深思的表情。他又叹了口气,像是自我感动,又像是真的忧心忡忡。

“可是,”他话锋一转,目光扫过众人,“代王和下面的那七家郡王,乃是大同城内数千宗室的宗主。如今宗主被废黜,下面的人,难免会心怀怨恨吧?”

堂内瞬间安静了不少。

崇祯仿佛没察觉,自顾自往下说,手指轻轻敲着扶手:“几千个将军、中尉聚在一处,人人心怀怨望…而大同又是九边重镇,紧贴着蒙古。这要是有什么万一,出了纰漏,可怎么办?”

这话问出来,挹海堂里彻底没了声响。

连最铁杆的“帝党”头目黄立极都低下了头,盯着自己的脚尖,死活不接这个话茬。

搞完了大同城里的八个王爷还不够?还要对下面那些日子过得紧巴巴、一年到头连禄米都领不到几斛的“将军”、“中尉”下手?

那可是好几千人!而且个个都姓朱!这恶名,谁担得起?

文官们,无论是帝党还是东林,此刻都默契地选择了装聋作哑。帝党的人刚交了议罪银,觉得自己已经“无罪一身轻”,不想再沾这浑水;东林的人则觉得自己本就清白,更没必要去当这个恶人。

场面一时僵住了。

崇祯的目光慢悠悠地从一张张装糊涂的脸上滑过,也不催促,就这么静静地看着。

他心里跟明镜似的,只有真正的忠臣,才会替自己解决大明朝宗室泛滥的难题

就在这时,勋贵班列里,有人动了一下。

定国公徐希皋站起身,冲着御座一躬身,开口道:“陛下圣虑深远!让几千个将军、中尉聚集在大同一城,的确风险极大。万一有宵小之徒从中煽动,勾连外敌,后果不堪设想。毕竟,代王…呃,罪藩朱鼐钧,确实勾结了虎墩兔汗。”

他顿了一下,声音更清晰了些:“故此,臣以为,将大同的宗室分散一部分到各地安置,避免其聚集生事,乃是稳妥之上策!”

崇祯脸上没什么表情,眼里却闪过一丝极淡的满意。他轻轻“嗯”了一声,像是自言自语。

“更封…倒是个好办法。”他沉吟着,“朕的皇权,给他们更封倒也使得。只是,这费恐怕不小啊。沿途车马、安家置业,都是一笔开销。”

他抬眼,像是征求众人意见:“而且,那些世代居住在大同的宗室,就愿意背井离乡吗?万一闹出事端来,又该如何是好?”

徐希皋一时语塞,这细节他还没来得及细想。

但他开了这个头,就够了。

另一边的英国公世子张之极猛地反应过来,心里暗骂一声“让徐家这老小子抢了先”,身子却毫不迟疑地站了起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