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9章 火车,心经(2/2)
大意是,舍利子啊,形相与空间是相互依存的,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形相本质上是空的,而空间也並非实体,二者相互转化,密不可分。
同样的,情慾、意念、行为和心灵,这四者也是相互关联的。
它们都源於空无,又回归於空无,体现了空与色的相互转化。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大意是,舍利子啊,一切法则的本质,都是空无的。
这体现了佛教的核心理念,即:万物皆由因缘所生,无自性可执。
因此,空间之中並无形相、情慾、意念、行为和心灵等实体存在。
进一步而言,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感官与心灵,也就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感知对象。
更进一步,甚至没有心灵所能感受的界限,没有不能了解的,也没有不能了解的尽头。
最终,直至老死,亦无老死之尽头。
没有苦难的积聚与消散,没有智慧的获得与执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掛碍。无掛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顛倒梦想,究竟涅槃。”
大意是,正因无所得,菩提萨埵(即菩萨)依仗般若波罗蜜多,故而心中无有掛碍。因无掛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顛倒梦想,终得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意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诸佛,皆依仗般若波罗蜜多,而得无上正等正觉(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由此可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难,其效验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諦揭諦,波罗揭諦,波罗僧揭諦,菩提萨婆訶。”
因此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其咒说: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大家快去彼岸,修成正果。
【心经】全文虽短,却蕴含著深奥的佛理与智慧,指引眾生超越苦难,追求內心的清净与自在。
………………
李奕是个吃货,忍不住將美食与【心经】联繫起来,加深理解。
想像一下,首先来一道精致的开胃小菜,名为“观自在菩萨的恩赐”。
它轻盈如羽,入口即化,仿佛一股清泉,洗涤心灵,告诉你:嘿,朋友,放下世俗的烦恼,准备迎接更多美味吧!
这道菜的秘诀,在於“自在”,提醒我们享受当下,自在隨心。
接下来,是重头戏“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这道菜,听起来复杂,实则味道层次丰富,每一口都是对智慧的深度探索。
想像一下,它是一道由各种香料精心调製的烤肉,外皮微焦,內里多汁,象徵著我们在生活的大熔炉中,经歷磨礪,最终达到內心的平和与觉悟。
吃这道菜的时候,要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因为“般若”(智慧)可不是一口就能吃出来的!
然后,来点轻鬆的,是特色小吃“照见五蕴皆空”。
这道菜,看似简单,实则寓意深远,就像一盘清新的沙拉,每一口都能感受到“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的空无。
无论是外在的诱惑,还是內心的波澜,都是暂时的幻象。
吃下去,让它们隨风而去,留下的是心灵的寧静与清澈。
最后,当然是餐后甜点“度一切苦厄”。
想像一下,这是一份甜蜜的布丁,滑而不腻,入口即化,代表著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心中有爱,就能化解一切苦楚。
吃下这份甜品,就像是给自己的心灵,披上一层温柔的鎧甲,在未来的日子里,纵然风吹雨打,也能笑对人生。
当然,別忘了餐后茶敘,是一杯名为“揭諦揭諦,波罗揭諦,波罗僧揭諦,菩提萨婆訶”的心灵之茶。
茶香气四溢,回味悠长,每一口都是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深刻领悟。
人生的旅途虽长,但只要我们不断前行,终会到达彼岸,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李奕再次虔诚地大声朗诵。
当他念完整篇【心经】时,终於脱离车厢,站在火车的旁边,长吁一口气。
“收!”
他轻轻一挥手,將火车收进七情剑的剑灵世界。
然后,叫来七妙人,儘快將它改装成一辆炫酷的烈火战车,可以是摩托车造型,也可以是轿车、吉普、坦克、游艇、直升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