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丹道奇才(2/2)
“文火是小而缓的慢燉火候,武火则是力大而猛的烈火烹油。”
“这炼丹之术,有了丹方和药材,对於取量与施药时机的把控,通过练习都好掌控。”
“要说起丹道之难,就在於这文武火候的交替,需精確至毫釐,万不可差,否则绝不可成丹。”
九转丹药,便是经过九重炼製而成的仙品金丹,乃是天地间大滋补之物。
文武火经过九重炼製转化,还要確保毫釐不差,简直是难於上青天。
每一种品阶的丹药炼製起来看似差距不大。
实则九转与八转、八转与七转、七转与六转······直至二转与一转,炼製难度都是天差地別。
没有成千上万年的积淀,难以功成。
白狐能炼製出一转丹药,往上却是再难寸进,並不是方法有误。
而是对火候的掌握没有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若说要掌控的是凡火,那就算精確到毫釐也不是什么难事。
可炼丹所需的丹火,正是孙悟空昔年所受三灾中火灾之火。
这火不是天火,亦不是凡火,唤做阴火。
自本身涌泉穴下烧起,寻常修仙者连唤出也是难事,更不用说隨心所欲的掌控。
那天庭眾仙之中,陆明知晓能够炼製出九品仙丹的,目前只有三位。
其一便是三清之一的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不仅锻造出无数法宝,而且还是一位丹道大师。
兜率宫中正有一八卦炉,昔年孙悟空被关在其中七七四十九天,受了火灾,还被熏出了眼疾,导致一双金睛变为了火眼金睛,从此落下了迎风落泪的毛病。
其二乃是掌管三界十方男仙的东王公,东华帝君。
他由青阳之气化来,与西王母共理阴阳二气,孕养天地。
其三则是张道陵张天师。
道教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真人曾为其中作诗。
“云锦前炼丹,六天魔魅骨寒。”
“从飞鹤归玄省,烟瀟瀟玉局坛。”
这位张天师曾在云锦山炼製九转仙丹,丹成后有龙虎之象,故而云锦山自此更名龙虎山。
一念及此,陆明不禁感嘆:“当初还是太过天真,竟然妄图炼製出三转淬体丹,果然是无知者无畏。
,“所幸,当时白狐教了我以血蜈残蜕入药的替代之法,不然成仙之前死磕淬体丹,最后只能是白白浪费时间·:”
陆明桌案对面,白狐眼神有些飘忽不定。
她似乎思虑了良久,终於开口道:“今日天色已晚,不如就在我这里歇息一晚,明日再离开?“
说完这话,白狐便绷直了身子,看上去有些坐立不安。
似乎是怕陆明误会什么,她又赶忙自顾自的补充道:“瓦房有两间,另一间一直空著,收拾收拾就能住······当然,你若是別有安排,那我也不强留。”
陆明没有察觉出白狐的异样,略一考虑,点头答应下来。
“在中住晚也好,你这里灵气充裕,有助於控制丹。”
隨后,他又半开玩笑道:“而且我这半吊子,刚开始炼丹时要是没把握好火候,炸炉可就不好了。”
“原来你在我这儿住下就是为了炸炉时有个兜底的?”
陆明忙摆手:“不敢,不敢。”
白狐冷哼一声,只丟下一卷一转回春丹丹方,转身不再言语。
是夜。
月明星稀。
陆明在金兜山白狐福地住下。
虽说两人只隔著一道薄墙,不过他属实没抱著半点別的心思。
一来,这么多年的相处,陆明一直將白狐当作亦师亦友的存在。
他暂时还没有当冲师逆徒的打算。
二来,今日对于丹道的全新理解,让陆明跃跃欲试,想要亲手尝试一番。
不说能够直接炼製出一品仙丹。
只要也要看看自己距离掌控丹火还有多远的距离。
“阴火自泥丸宫中出,典籍上记载,这一步会费修行之人一年到三年的时间,具体视修之修为与天资而定······这么难吗?”
陆明刚升起此等念头,指尖已窜出火苗。
不是凡间之火。
正是炼丹必须的阴火。
陆明自己都被嚇了一跳。
“或许是体质的原因,让我掌控丹火的速度远远超过常人·····
,“接下来,需要確保药材的每次取都符合丹上的记载。”
对此,陆明灵光一现。
下一刻,他已化为一道黑影出了屋子。
不到半炷香的功夫,带回了一大堆材料,他將其摆放在烛火摇曳的屋內,开始拼装起来。
“乌密度,且耐潮,可以作为戥杆。”
“將铜烧熟······就是戥锤,即砝码。”
“秤盘可以用紫铜衝压成浅盘状,铆接三孔繫绳,这样就不会在使用过程中倾覆。”
上辈子作为现代人,陆明还记著这些简单又实用的知识,再藉助法力,竟然当场做出了一件类似於秤桿的称量工具。
特別之处在於这秤桿相当精確。
称量所用的砝码也精確到了毫釐。
並且有陆明的灵力相护。
不会因时间的流逝受潮而变得不准確。
这看上去简陋无比的工具,有陆明的法力加持,说能媲美最精密的现代仪器也不为过。
陆明看著这造型不打紧的秤桿,自嘲道:“谁说要有大神通之辈才能锻造出法器的?我这法器,正唤名如意秤。“
称量好药材放入神农鼎,做好一切准备后,终於来到了最重要,也是难度最大的一步。
掌控丹火,开炉炼丹。
今日能將丹火唤出已经颇为不易。
陆明並不奢望能够一次成丹。
这毕竟不太现实。
可是当陆明开始炼製之后,却惊讶发现,丹火的掌控,似乎没想像中的那么困难。
特別是这神农鼎。
陆明用起来就好似如臂使指,简直浑然一体。
“总不能说,古往今来,那些修炼丹之都是蠢货吧?”
“那就只剩下一种可能了。”
陆明陷入了沉思。
“我好像真是个炼丹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