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袖里乾坤(1/2)

第139章 袖里乾坤

自那日后,清风与明月便常常在暗中观察陆明的行为。

不过令两人疑惑的是,明明已经给了很多机会,但陆明从头到尾都没有对人参果动手。

甚至连口头討要都没有过。

“难道这傢伙真是个品行高尚的君子?”

向来高傲的两人心中也不禁產生了这样的想法。

另一边。

陆明並未在意这许多,而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修行。

客居五庄观福地,又无閒杂琐事缠身,陆明修为精进之快,前所未有。

他感觉他已经不用去在意太多尘俗之事,就像一只自由自在的小鸟,享受午后静好的日光一样,去享受修行本身。

而不是奔波在路上,以至错过了两岸巍峨的青山,与涓涓的流水。

一个月的时间转眼而至。

隨著清风拂过,镇元大仙如约回到五庄观。

陆明跟著五庄观一眾弟子前去往大殿拜见镇元大仙。

却见镇元大仙是怎生模样?

头带紫金冠,身披无忧擎。

履鞋登足下,丝带束腰间。

体如童子貌,面似美人顏。

三须飘頜下,鸦翎叠鬢边。

大仙手中不持兵器,仅有一鹿尾拂尘,轻轻晃动著,视之令人心寧神静。

他没有特別同陆明交谈,而是在大殿之上,同座下弟子讲习起经文道义。

陆明见状也不急,只是静静起身,打算迴避。

毕竟他不是五庄观的弟子,虽然镇元大仙没有说,但他一介外人,在人家师父讲习道义时还不离开,未免有些太不知趣了。

可就在陆明起身打算离开之时,镇元大仙看了他一眼,道:“留下吧,隨意讲讲,听听也无妨。”

更新不易,记得分享101看书网

陆明点头应下,重新坐好,认真听镇元大仙讲起经文道义来。

大殿中诸位弟子,包括清风明月在內,都很惊讶於师父今日的举动。

他们都知道,镇元大仙讲课时,最討厌有他人打扰。

更別提让一位来自庄外的外人旁听。

这些弟子对此暗暗心惊,反倒是陆明本人,安安静静的坐在蒲团上,一副宠辱不惊的模样。

镇元大仙將此看在眼里,只是暗暗好笑,摇了摇头,也不多言。

镇元大仙对於天、地、人、鬼、神的理解,同陆明原本的想法有许多出入之处。

倒也算不上谁错谁对。

陆明以辩证的角度去看待镇元大仙讲述的道义。

藉此检验、改进、与印证自己的观点。

待香炉上第七薰香燃尽后,镇元大仙终於停止了今日论道。

时间过去良久,在陆明的感受中,却如恍然一剎那。

他还沉浸在镇元大仙方才那些话语之中,久久回味。

镇元大仙將拂尘一挥,示意讲道已经结束。

眾弟子依次起身离开。

五庄观中的四十八位弟子,皆是修为境界极深的真人。

让他们到凡间自立道场完全不是问题。

故而大多数人对於镇元大仙讲的每一句话都相当在意。

只求寻找到突破的契机。

唯独清风与明月是两个例外。

他们不仅长得像相貌俊美的小童,心性更是顽皮活泼。

在大殿中坐了许久,早已静不下心来,此时好不容易熬到镇元大仙讲完经文道义,两人忙兴冲冲的跑出五庄观,结伴寻起了乐子。

陆明从蒲团上起身,正要一同离去,却忽听闻镇元大仙出声:“陆明,你且留下。”

纵使心性淡然,宠辱不惊似陆明,此时也不由得心生疑惑。

镇元大仙充许自己在殿內旁听便也罢了。

如今怎的还要將他留下单独开小灶?

“镇元道长,有何指教,尽可吩咐陆某。”

镇元大仙哈哈一笑,道:“你这晚辈,好生有趣,当日来我门前求见,今日又怎的反问起我有什么指教?”

陆明回笑道:“实不相瞒,在下於修行一途遇到了一些困难,受人指点,於是跋山涉水,特来向道长寻求帮助。”

“有何困难?但说无妨。”

“择天、地、人、鬼、神五道之一成就仙位,便可脱尘升仙,不过修炼仙法,需耗尽漫长岁月,短则三百年,长则五百年······在下此来便是想问问,镇元道长可有方法让陆某另闢蹊径,不在那漫长岁月中苦熬?”

闻言,镇元大仙一直淡笑的表情微微沉了沉,问道:“我看你这小辈不是那等浮躁的性子,怎如此没有耐心?修行一途,一分努力便有一分收穫,即使你悟性绝佳,也不可能绕过这些关隘。”

他將手中鹿尾拂尘一挥,似有几分失望:“若是为此事而来,你便去罢!”

陆明也不急。

他很清楚,自己的要求確实有些过分。

或许在此时的镇元大仙眼中,他就是个不愿意付出努力,还想有收穫的浮躁之人。

这种弟子,向来是镇元大仙,或者说古往今来一切当师父的最厌恶的类型。

陆明解释道:“陆某家中有妻儿,凡俗又有许多放不下、忘不掉之事,三百年太长五百年太远,陆某自身耗费这些光阴,就算是白费,倒也不妨,不过······陆某实在不愿看到俗世中那些亲人与朋友苦等一世,却等不来任何结果。”

“修仙,需断绝七情六慾。”

陆明不卑不亢反驳:“生而为人,怎敢断绝七情六慾?”

说到这里,陆明忽然想起上辈子听过的一个典故,於是他將这个典故说给了镇元大仙。

故事说的是一位高僧,自称已经两眼空空,早已斩断了尘缘。

时常有香客上山,向高僧寻求得道之法。

无论对方的问题多么刁钻,这位高僧都能侃侃而谈,给出令对方满意的回答。

直到这日,有一人上山,问高僧:“家母尚在?”

“家中有八十岁老母。”

“放下母亲,上山寻求佛法,可曾后悔?”

“不曾后悔。”

“可想念母亲?”

问到这里,那位號称斩断尘缘,不在乎世俗之事的高僧当即就愣住了。

翌日,高僧收拾好行李,下山还了俗。

故事很简单,陆明想要藉此表达的便是,人永远无法骗过自己的內心。

修道便是修心,修心却不是无心,此心安处,便是最好的归宿。

镇元大仙默默听完,没有打断,也没有发表自己的看法。

他话锋一转,换了个话题:“前些日子,我让清风与明月拿人参果试探你,你却不为所动,可是事先猜到了我的想法?”

闻言,陆明笑了笑。

他知道,镇元大仙此等反应,便是对他刚才的回答做出了肯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