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入围全国优秀短篇 中篇小说初选名单(1/2)

第141章 入围全国优秀短篇 中篇小说初选名单(8k大章,求月票!)

朱东润带着对时代的感慨,“现在改革的春潮在涌,农村在变,工厂在变,人心也在变。这都是文学的好素材。

成军说得对,当代文学缺的不是情感,是‘现代性’——可这现代性,从不是从西方借来的外套,是从我们自己的土壤里长出来的新芽。”

他走到讲台边,轻轻敲了敲黑板上“沉下去”三个字,语气加重了几分:“沉下去,不是让你们埋在故纸堆里啃典故,是要你们沉到典籍里辨真伪,更要你们沉到生活里察民情。

我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时,为一个字的异文写信给十几所高校的同行,不是较真,是知道文学的根基在‘真’——真典故、真生活、真性情。”

“至于‘立起来’,”

朱东润转过身,面对全场学子,眼里满是期许,这一刻他是复旦中文系的主任、是老师、更是一个对中国文学期艾的领路人。

“不是让你们当文坛的‘空架子’,是要你们立起当代文学的筋骨:写传统,就把‘比兴’揉进改革的故事里,;写现实,就把个人的悲欢放进国家的脉动里,都成为历史的注脚;写创新,就别学了西方的‘意识流’就丢了中文的‘炼字诀’,要像唐宋八大家那样,把老祖宗的智慧,酿成当代的新酒。”

他抬手抹了抹眼角,声音里多了几分温情:“我今年七十有六,这辈子跟笔墨打交道,最清楚文学的薪火是怎么传下来的。

不是靠一本本典籍,是靠一代代像你们这样的年轻人,肯沉下去、敢立起来。

你们这代人,既要读得懂《文心雕龙》的‘文心’,也要写得出改革年代的‘民心’;既要守得住汉字的方块风骨,也要开得出当代文学的新局。”

最后,朱东润举起那支钢笔,对着全场挥了挥,像在传递一份沉甸甸的托付:“莫负这春潮涌动的年代,莫负笔下的方块字,更莫负肩头的文脉传承。

以后你们中,或许有人会去校勘古籍,有人会去写当代故事,有人会去译外文作品。

但记住,不管走哪条路,都要记得:文学的根,在中华的土壤里;文学的魂,在中国人的心里。这薪火,就交给你们了。”

话音落下时,教室里静了片刻,随即爆发出比之前更热烈的掌声。

这掌声里没有初见时的好奇,没有听许成军讲课的震撼,更多的是对一位老者的敬重,对一份文脉传承的动容。

许成军看先生走下讲台,没有继续说的意思。

把话题又拉回了现代文学与古典文论的衔接。

将现代化的观点深入浅出的讲解给每一位学生。

逻辑、体系都是2024年之后成熟的观点,为了适应当下的社会环境,略作修改。

但是足够新奇,足够出格。

让这个年纪的学生,耳朵不敢放松稍许。

偶尔还插一句“有想法了,就得实践,实践就得把稿子投给‘浪潮’。”

台下笑闹。

朱东润笑着对旁边坐着的胡树欲和贾植芳说:“这小子课讲的还行吧?”

贾植芳老傲娇怪了,只是轻轻点头。

胡树欲到是评了句:“观点新奇,不同于当前的文学思路,但是似有逻辑和体系在,前路不可知啊!”

他顿了顿:“但无论如何能开辟新路还在这个年纪,‘天才’二字显然已经不够用了,你倒是收了个好学生。”

“羡煞我也!”

朱冬润哈哈大笑,贾植芳没好气的白了他一眼。

“晚上回去下棋!”

“没输够?”

“来来来!”

1918年出生的胡树欲,今年61,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尤以现代汉语语法、词汇及语文教育研究为核心,其主编的教材成为全国高校的“标杆”。

也是复旦中文系硕果累累的大师。

下课铃响了,学生们却没急着走,围着许成军问东问西:“许老师,怎么才能把传统转化好?”

“您下次还会讲世界文学吗?”

“《希望的信匣子》啥时候发表啊?”

许成军一一笑着回应,偶尔还会把问题抛给朱东润,老先生也不推辞,接过话茬就讲起唐宋文人如何“化古为今”。

此后,复旦多了个“知名”助教——许成军。

上课量一时比普通讲师还多!

怪谁?

章培横、黄琳、朱绑薇这些人,但凡有课都会拉一个“兼职助教”。

许成军无奈。

这帮人到是会找清闲!

谁家好研究生给本科生上课啊!给钱了么!

——

周末傍晚的上海里弄,夕阳把青砖灰瓦染成暖金色。

许成军攥着从淮国旧淘来的两盒无锡泥人。

是苏曼舒说她妈妈年轻时最喜欢的“阿福阿喜”,心里竟有点发紧。

这特么是两辈子第一次去女朋友家里!

活多大岁数也免不了紧张好吧!

好在苏连诚这个月都在首都参与第四次文代会的事,单独面对老丈母娘!

苏曼舒走在旁边,布拉吉的裙摆扫过青石板路,手里拎着袋刚买的阳山水蜜桃,笑着撞了撞他的胳膊:“别紧张,我妈就是看着严肃,其实心软得很,上次我偷偷把你写的《北乡等你归》唱给她听,她还夸歌词写得好呢。”

许成军点头。

一个唱着《无锡景》的大家闺秀,想来也是会喜欢《北乡》的味道。

里弄深处的苏宅,是栋带小院子的两层小楼,木门上挂着块褪色的木牌。

推开门,院子里的老桂树正飘着香,树下摆着张藤椅,旁边的石桌上放着本翻开的《宋词选》,书页间夹着片干枯的桂。

不用问,定是苏曼舒妈妈常坐的地方。

“妈,我们来了!”

苏曼舒先喊了声,屋里立刻传来轻缓的脚步声。

出来的是位穿月白旗袍的妇人,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发间别着支银质发簪。

她就是苏曼舒的妈妈,沈玉茹。

当年无锡沈家小闺女,为了跟苏连诚来上海,愣是跟家里闹了半年,最后背着个小包袱就来了,这事在苏家老一辈里,至今还是段“为爱私奔”的佳话。

沈玉茹的目光先落在许成军身上,上下扫了扫。

他穿的的确良衬衫是苏曼舒挑的,袖口熨得平整,手里的泥人盒用红绳系着,倒还算周正。

还算?

可能也不是!

小伙子帅的,有我家老苏年轻时候一半了!

她没立刻笑,只淡淡点头:“进来吧,菜刚炖上。”

屋里的布置透着老上海的雅致。

客厅摆着民国时期的红木沙发,扶手上搭着块绣着兰草的苏绣靠垫,是沈玉茹亲手绣的。

墙上挂着幅水墨江南,是苏曼舒外公当年画的无锡太湖。

桌角的玻璃罐里装着炒得喷香的南瓜子,旁边放着个白瓷杯,杯底还留着点龙井的茶渣。

处处都是大家闺秀的细致,又藏着过日子的烟火气。

苏妈妈也算是这个年代的小资了。

“许同志是安徽凤阳人?”

沈玉茹给许成军倒了杯茶,捏着杯子,语气听不出情绪,“曼舒说你以前插队,后来考上复旦研究生,还写了不少文章?”

许成军双手接过茶杯,温度刚好,他斟酌着回答:“我是安徽东风人,在凤阳许家屯插队,去年考的复旦,跟着朱冬润先生学唐宋文学。写东西是兴趣,比如《红绸》,是想记录前线战士的故事,我大哥现在还在南边驻防,总觉得该为他们写点什么。”

“哦?大哥在前线?”

沈玉茹抬了抬眼,眼里多了点认真,“那你写《红绸》的时候,没怕过题材敏感?现在文坛上,好多人写这类故事,要么喊口号,要么避重就轻。”

十年时期,许成军这种家庭对他们来说都算是高攀了。

当然再往前30年,她肯定看不上。

“不能避。”

许成军放下茶杯,语气很实在,“《红绸》里的战士,不是为了口号,是为了家里的人、为了以后的日子。我写他们,就是想让大家知道,英雄也是普通人,有牵挂、有软肋,这样才真实。就像您当年从无锡来上海,肯定也怕过,但为了苏教授,还是来了——有些事,值得冒险。”

苏曼舒白了他一眼,舔狗!

这话一出,沈玉茹的眼神明显软了些。

她没接话,却起身往厨房走:“菜快好了,曼舒,帮我把酱排骨端出来。”

苏曼舒趁机冲许成军挤了挤眼,小声说:“可以啊,话说的一套一套的!”

许成军笑着捏了捏她的手:“实话咯!能不顾家里反对跟苏教授走,阿姨肯定是重情的人。”

厨房飘来的香味越来越浓。

是无锡菜特有的甜鲜。

沈玉茹端出来的第一道菜就是酱排骨,红亮的酱汁裹着排骨,上面撒着点葱,是用无锡老酱油慢炖了三个钟头的,骨头缝里都浸着香。

接着是清水油面筋塞肉,油面筋是从无锡老家寄来的,咬开能飙出鲜汁。

还有道银鱼炒蛋,嫩得入口即化。

弄不来太湖的银鱼,其他的鱼将就。

摆了满满一桌子,都是沈玉茹提前两天就准备的,连米饭都是用宜兴紫砂锅焖的,喷香软糯。

“尝尝这排骨,”

沈玉茹给许成军夹了一块,语气比刚才温和,“无锡的酱排骨,要选肋排,用冰、黄酒、老酱油慢慢炖,得炖到骨头上的肉一抿就下来才好。我妈以前总说,做菜跟做人一样,急不得。”

话里有话,许成军当没听到。

他咬了一口,甜鲜的味道在嘴里散开,甜的嘬牙子,映着头皮说:“阿姨的手艺真好,比我在合肥吃的无锡馆子还地道。”

合肥有个屁的无锡馆子!

苏曼舒立刻接话:“那当然!我妈做的菜,在我们里弄都是出了名的,上次张阿姨还来借炖排骨的方子呢!”

沈玉茹瞪了她一眼,反而给苏曼舒夹了块油面筋:“就你嘴甜,快吃,别光顾着说话。”

吃饭时,沈玉茹又问起许成军的创作,许成军笑着说:“最近想写一个城市生活的故事,现在都是写农村的,但是城市的生活现状也得有人关注。以后要是有机会,还想写无锡的故事,听曼舒说您老家的园子特别美,说不定能写进小说里。”

“哦?想写无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