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惊人的收益(1/2)
第233章 惊人的收益
腾达集团总部科技大厦顶层,董事长办公室内,林浩正襟危坐,少见的一身西装革履。
领带系得规规矩矩,皮鞋擦得锃亮,完全没有平日的随性洒脱,反倒像个初入职场的新人。
好奇的在办公室里来回打量,他还是第一次来老同学这气派的办公场所。
“不愧是首富!宋董,你这办公室真大,这气势、这排场!”林浩一边啧啧称叹,一边用手轻抚质感上乘的真皮沙发扶手。
相比于林浩的惊叹,坐在一旁的李影气质沉稳,盘起腿坐姿优雅,端着一杯香茗,轻啜一口,从容淡定。
宋词对林浩的感慨充耳不闻,此刻注意力全放在手里的报表上。
他通过保尔森基金做空美股的收益已经全部落袋为安,还上腾达股份抵押的贷款,加上部分原有资金,如今手头一共积攒237亿美金。
这笔巨额资金,除了事先承诺给予华行和工行的外汇储备,其中200亿美金经过精心部署,交由李影和林浩通过中新投资和山海资本的海外户头,抄底股市。
当下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各大股市遭受重创,股价已经跌到近二十年最低点。
如此天赐良机当面,宋词自然不会错过,果断抄底。只需耐心等待一年半载,经济回暖复苏,这些投资起码能获得三五倍的丰厚回报。
宋词修长的手指沿着报表上的一条条持股明细缓缓滑动,眼神专注而锐利,上面罗列着国内外众多知名公司的持股比例。
微软占股0.36%,苹果1.1%,亚马逊2.1%,可口可乐0.94%工商银行1.7%,建设银行2.1%,比亚迪4.5%,茅台2.4%。
就这样,细致的查看了十几分钟,宋词才放下手里的报表,心潮澎湃,不禁感叹:
“这要是放以前,200亿美金根本可买不到这么多优质公司的股份!果然大危机伴随着大机遇。”
李影深有同感,她曾在美国投资公司任职,对美股有深入的研究。金融危机爆发之前,那些大名鼎鼎的科技公司股票可买不起。
就拿微软来说,其巅峰时期市值一度突破6000亿美金,而如今几乎跌去七成,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抄底好时机。
“宋董,你这次可是赚翻了啊。”林浩回想起之前的抄底大行动,仍觉得如坠云雾之中。
对老同学佩服的是五体投地,他是真想不到宋词眼光如此毒辣,精准做空美股狠狠薅一波美帝羊毛。
宋词淡然一笑,刚刚激动的心情已经平复下来,波澜不惊的说道:
“我方才看报表,抄底股市一共用去202亿美金,再减去我答应给两家银行的外汇,两家公司账上目前还有15亿美金。
这笔钱我打算做一些风险投资,注重于一些还处于创业初期或是还未上市的公司。接下来,就麻烦影姐和浩子,把两家投资公司正式运营起来。”
李影闻言,眼中精光一亮,神情跃跃欲试。她毅然辞职投奔宋词,可不是为了当一个照着清单抄底买股票的提线木偶,那种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工作,可体现不出她的价值。
作为新时代独立女性,她渴望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商业领域中,展现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实现自身价值。
林浩也是摩拳擦掌,干劲十足。大半年下来,他已然将在北大学到的理论知识化为实践操作能力,内心深处也渴望能在投资界一展身手,闯出自己的名声。
宋词在心中权衡一番,有条不紊的吩咐:“影姐,就按我们之前沟通的那样,中新投资由你掌舵。
以后专注于一些互联网科技、绿色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的投资发展。
这些领域前景广阔,但是投资风险也大,不过我相信凭借你的专业能力和经验,一定能挖掘不少潜力股。”
李影秀首轻点,一脸自信:“没问题!”
“浩子,山海资本交给你负责。”说到这儿,宋词目光停留在老同学圆润的脸庞上,稍稍沉吟,“山海资本初期先投资一些传统行业试试水吧。”
将二人这样分工,也是他经过深思熟虑的,林浩不比李影经验丰富,只是初入投资界的新人,需要时间积累经验。
未来几年国家经济高速发展,投资房地产、餐饮等传统行业,只要企业经营策略得当,稳扎稳打,想赚钱不难。
再加上自己从旁把关,想来山海资本这两年在林浩手里也能稳步前行,等积累经验后再逐步扩大投资范围。
林浩毫不犹豫欣然应允,完全没有觉得宋词小看自己,人贵自知,他的投资能力比起李影还有很大的差距,进步空间很大。
老同学这样安排,无疑是对他一种合理的培养和锻炼。
三人又商讨一些关于资金分配等细节后,将各项事宜初步议定,李影率先告辞离去,只留下宋词和林浩这对老同学叙叙旧。
没有外人在场,林浩整个人放松下来,随意许多,慵懒的靠在沙发上,不复刚才的拘谨,仿佛又回到在大学宿舍时,与宋词谈天说地时的自在状态。
他和宋词相处,十分懂得把握关系尺度。公共场合或是外人面前,他对宋词十足恭敬,言语举止遵循应有的礼数和规矩。
私下里独处时,便又自然流露出亲密随性一面,但这种亲密恰到好处,既不会因为过分亲热而惹人不快,也不会过于小心谨慎而显得彼此疏离。
林浩伸手拿起茶杯,顾不上讲究仪态,狠狠灌了一大口,润润干涩的嗓子。
“前几天我去见了刚哥,他在工行混得如鱼得水,和孙静依感情也很稳定,两人都已经同居了。虽然不能和老四你比,但也是事业爱情双丰收。”
宋词对鲁玉刚的处境心知肚明,上面有分行副行长照拂,加上又是北大名校毕业,自然在职场上风生水起,实习期一过直接进入支行最核心的对公部,被领导重点培养。
“小川呢?他性子比较闷,我们联系的不多。”
林浩对几位室友都挺关心,将众人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读研不就那样,老老实实跟着教授搞项目,做牛马呗,慢慢熬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