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秦皇汉武?(1/2)
萧然确实忘记了,这个时代,秦皇汉武的口碑都不太好,是暴君,是反面教材。
好皇帝的标杆是汉文帝,但是很快就变成李世民了!
“世伯,其实我觉得这两个皇帝,很了不起啊!他们都是雄才伟略的帝位!”萧然说的是真实想法。
李世民听到“很了不起”三个字,先是愣了愣。
随即放下鱼竿,身体微微坐直,语气里没了之前的哭笑不得,多了几分作为君主对“治国根本”的郑重。
显然没料到萧然会对这两位有如此评价,得好好跟他掰扯掰扯贞观年间的“明君标准”。
“了不起?你小子是只看到他们开疆拓土的威风,没看到底下百姓的苦吧?”
“秦始皇统一六国是有功,可他统一天下后呢?征发百万民夫修长城、建阿房宫、挖骊山墓,多少人家的壮丁一去不回?”
“地里的庄稼荒了,家里的老人孩子没人管,最后陈胜吴广一呼百应,秦二世就亡了!”
“这‘了不起’的代价,是天下百姓的命,这样的君主,能算明君?”
他顿了顿,想起贞观初年民生雕敝的模样,眉头皱得更紧:
“再看汉武帝,文景两朝攒了几十年的家底,够百姓安稳过活了吧?”
“可他为了打匈奴,连年征兵,把多少年轻人拉去战场?
“农田没人种,赋税却越来越重,最后连流民都遍地走,逼得他不得不下《轮台罪己诏》认错!”
“这叫‘了不起’?这是把百姓的安稳、国家的根基,都拿去换‘扬眉吐气’的虚名!”
说到这儿,他看向萧然,语气里带了点解惑的意味,不再是单纯较真:
“你以为现在朝野上下为什么把汉文帝当标杆?”
“不是因为他没本事开疆拓土,是因为他懂‘民为根本’。”
“轻徭薄赋、不折腾百姓,让刚经历战乱的天下喘过气来,让百姓能吃饱饭、住安稳屋,这才是明君该做的事,不是吗?”
李世民抬手点了点自己的心口:
“我登基后,天天怕的就是学秦皇汉武,怕征调民力太多,怕赋税太重,怕百姓又过回流离失所的日子。”
“你说他们‘了不起’,可在我看来,让百姓受苦的‘了不起’,不如让百姓安稳的‘不折腾’。”
“你这小子,还是没弄明白,治国的根本不是‘威风’,是‘民心’啊!”
萧然挠了挠头发,很显然这个时代对秦皇汉武的看法和一千多年后不太一样。
“我承认世伯说的很有道理,世伯在这个问题上,有很深的感悟。”
“但是,我也有不一样的看法!”
萧然知道这话在贞观年间听来定是新鲜,得慢慢说透这“不一样的角度”。
“世伯说的民生之苦,后世也认,可后世看他们,会多算一笔‘千年账’——不是只看当下的百姓累不累,是看他们做的事,给往后千百年的天下、族群,留下了什么。”
“就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不是最了不起的,了不起的是他统一之后做的事。”
“之前列国各有各的文字,你写的我认不得,我算的你看不懂,他定小篆为通用字。”
“从此不管是齐人、楚人,拿起笔能写同一种字,说起话能懂同一种意思,这才是真的把‘天下’拧成了一股绳,不是靠刀枪,是靠‘共识’。”
“还有度量衡、货币,之前买东西,各国秤不一样、钱不一样。”
“他一统之后,不管在长安还是在楚地,拿一文钱能买一样重的米,这不是方便一时,是给‘大一统’立下了规矩,往后不管哪个朝代,都得照着这个来,不然天下就散了。”
“这是前无古人的事,之前没有哪个君主,能把‘天下’从‘地理上的一块’变成‘文化上的一体’。”
“至于修长城,”
萧然顿了顿,语气更郑重,“当时百姓苦是真的,可后世看,那不是一堆砖,是农耕文明的‘防火墙’。”
“北方的游牧民族一来,抢了就跑,之前列国各自为战,挡不住。”
“长城修起来,能守能预警,往后几百年、上千年,中原百姓能安稳种地,不用天天怕骑兵冲进来。”
“这份安稳,其实也有秦始皇那时候打下的底子。”
“他的‘狠’,是用在给后世‘立规矩、筑根基’上,不是只为自己的名声。”
接着说到汉武帝,他眼里亮了些,像是想起了那些载入史册的壮举:
“汉武帝打匈奴,世伯说耗了家底,可后世看,那不是‘虚名’——之前汉朝对匈奴,得送公主、送财物,是‘委屈求全’。”
“他派卫青、霍去病出去,把匈奴赶到漠北,让汉朝人不用再仰人鼻息,让天下人知道‘我们不用怕谁’。”
“这种底气,不是钱能买的,是打出来的民族自信——从那以后,‘汉’不再只是一个国号,成了我们这个族群的名字。”
“不管过多少年,提起‘汉人’,就知道是有骨气、能挺立的人,这份自信,是汉武帝给的,是千秋万代都改不了的。”
“还有丝绸之路!”
萧然抬手比划了一下,像是能看到那条横跨东西的路,“他派张骞出去,不是只为找盟友,是把中原的丝绸、瓷器带出去,把西域的葡萄、良马带进来,第一次让东方和西方连在了一起。”
“往后的朝代,不管是隋唐,还是更晚,都能沿着这条路做生意、传文化,这是他开的头,是‘睁眼看世界’的开始。”
“至于《轮台罪己诏》,后世不仅不觉得是污点,反而觉得难得。”
“一个帝王打了胜仗、建了功业,还能回头看百姓的苦,说‘我错了’,这份自省,比打赢十场仗更难得,也给后世帝王立了‘知错能改’的样子。”
萧然说完,又拿起鱼竿,轻轻晃了晃:
“世伯说的‘民心’是明君的根本,没错!”
“可后世也觉得,有些君主的伟大,不止在让当下百姓安稳,更在给后世留下‘压舱石’。”
“让‘大一统’成了天下的根,让‘民族尊严’成了族群的魂,这些东西,比一时的粮米更长远,也更难得。”
“秦皇汉武的‘了不起’,就是他们做了这样的事,前无古人,也让后世的天下,有了站得住的底气。”
李世民摇摇头,很明显是不认同的。
“除了秦皇汉武,你觉得还有谁是明君,或者说有没有和他两个比肩的?”
“世伯是可以的!”萧然认真时代。
李世民嘴角一抽,不觉得这是夸赞。
不想和秦皇汉武比肩,如果可能,希望和汉文帝比肩。
“好了,打住吧!”李世民算是发现了,两个人看法完全不一样。
“世伯,你是真难伺候!”萧然忍不住吐槽起来。
“没有你这样夸人的!”
没有再说秦皇汉武,闲聊起村里的事情来。
张阿难时不时帮忙用抄网捞鱼。
家里人多,都挺喜欢吃鱼,可以多钓点。
不知不觉,临近中午,学堂里面的小孩子也出来了。
到了午饭时间,可以回家吃饭。
因为学堂的缘故,不少村里人都慢慢改变吃饭时间,从之前的一日两餐到三餐。
现在家里条件好,完全可以多吃一顿饭。
小公主,城阳小公主,三娘,阎瑶还有狄仁杰也朝着家里走。
早上起来都吃的不多,到这个点,都挺饿。
哪怕几个小孩子会带糕点去学堂,但是分其他人点,一个人吃不了几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