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送信(2/2)

宋妙听得眉头微皱。

蒋侠又道:“上头的意思是——小娘子要是同意,这採买的数量还可以往上提,到时候你按著原本的做法每日备上一二百个,其余数量的尽可以把馒头做小些,肉少些、菜少些,都不打紧,到时候你也不会亏,我这一头也好交差。”

因见宋妙不说话,蒋侠只好又劝道:“娘子在外头做生意的,应当知道有时候莫说衙门、官学这些地方,就是寻常店铺里头,也时常会遇得掌柜的,甚至採买上的人索要银钱贿物,两文一个馒头,其实算不上顶过分……”

最后一句话,他几乎是硬著头皮挤出来的。

素馒头不过三文一个,要抽走一文钱,肉馒头五六文到八文不等,一个要收两文钱。

本就是小本生意,这样的吃相,著实不怎么好看。

宋妙闻言,只做摇头道:“蒋官人,旁人怎么做不归我管,但宋记是要做口碑的——敢问,如若官人在外头买到少肉、少菜的馒头,日后还会再光顾吗?”

蒋侠顿时哑然。

想到上官吩咐,他不得已道:“娘子平日做外头生意,自然要顾口碑,但今次是送进太学膳房,做的学生吃食,也无所谓那许多,只要做出来,总能卖出去。”

“况且膳房里订单稳当得很,签了契书,一年的生意都不愁了——你也不用担心日晒雨淋,只要做好了送进膳房里,也不要你卖,旁的更不必管,我们自会安排人来收货,这样好买卖,你上哪里找去?”

宋妙听得无奈。

“宋记能在食巷混个眼熟,全靠踏实手艺做下的口碑,官人眼下说別要口碑,实在和我一向为人相悖,这话就不必再提了。”她把手中契书推了回去,“况且,说一句托大的,我也不缺正经买卖做。”

几乎是最后这一句话音刚落,外头就传来车马声,不一会,一人抱著几层蒸笼进得门来。

那蒸笼极大,摞得又高,该人才小心跨过门槛,正烧火的大饼已经连忙上去帮著搭手,叫道:“二娘子回来啦!”

又朝著后院里头叫小莲。

来人自然就是程二娘。

蒸笼挡著,程二娘看不清屋子里情况,但她喜气洋洋,一见迎到身边的大饼,又听他说话,脸上的笑遮都遮不住,大声道:“快去同娘子说!快去请娘子出来!你不晓得,我今日带了馒头出去,刚送到巡铺,说是娘子新做的馒头,个个差爷都说有多少要多少!幸好我留了一手,剩了几十个去京都府衙!”

“结果刚到京都府衙,才提了一句,就被人哄抢一空——等收拢银钱,还没来得及走呢,后头就有官爷追出来,问明天还有没有得卖!”

“一有人问,就个个来问,光是府衙就定了一百来个——这还是头一天!等他们尝过味道,肯定还有更多!”

大饼虽只是听,不曾亲身经歷,也激动非常,忙道:“可太好了!”

“这还不算完呢!!我回到半路,又遇得几位巡铺的差爷,说特特半路截我的!他们吃了那馒头好吃,明日正好有差事要外出公干,路过二柳街,离咱们这里只盏茶功夫路途,说到时候自己上门取——一口气订了二百四!哎呦!还不用咱们自己送!”

“明日我丑时中就起来!不然只怕包不及!”

程二娘说著,若不是手里扛著那许多大蒸笼,要小心走路,当真忍不住都手舞足蹈了。

蒸笼恰好被她挪了挪,挡在左面,看不到当中的桌子,更看不到宋妙同那客人蒋侠。

而大饼虽然知道,却刻意没有去提醒,不仅如此,还不断搭话,叫她好继续往下说。

“那我可也得早点来!要不今晚我不回家了?哎哟!还是巡铺好,时不时就有一回不用咱们自己去送货——不过客人订得多也不好,咱们食肆里拢共就三个人,还要备食巷里头早饭,又有老先生们的晌午饭桌,晚上时不时又有宴席,都要做不过来了!”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边说边往后院走去放蒸笼。

剩得蒋侠尷尬坐在原地,说话也不是,不说话也不是。

宋妙见他模样,便道:“我晓得官人是接了差事,迫於无奈,说话未必出自本心——还请帮著回一句,上官开的价,我这里实在做不了。”

“您也瞧见了,只三个人,一个还是学徒短雇,如若要接太学膳房的订单,我就得加人了,要是不压价,还能做一做,毕竟离得近……”

***

宋妙给了面子,蒋侠心中却是又惭又愧。

他不过是个普通人。

那些个话確实不是出自本心,他也觉得偷工减料不好,可人都是要吃饭的,上官分派活计下来,自然只能想方设法做成,毕竟一家老小要养。

这会子被个小娘子点出来,还如此体恤,反而显得他过分无能。

蒋侠灰溜溜回了太学,去找上官回报。

刚把话说完,那贾常就变了脸色。

他道:“不过是个小丫头片子!她怎么不去上天!满大街推摊车、开铺子、食肆的,难道天底下就她一个人会做馒头??”

蒋侠却是既愿意帮宋妙说几句话,也很想保住宋记的馒头,便道:“那宋小娘子手艺確实跟別家不同——要不是有几分了得,学中先生们也不会惦记成那样——再有今日实在有点吵闹,人人都瞧见了,外头消息也是乱传……”

“虽然官人不怕,只是夫子们毕竟个个年纪上去了,闹出事情来,须不是耍,官人不如给几分面子,给他们订些个宋记馒头……”

这话不说还罢了,一说,反倒点起了贾常心头火。

他道:“不就是几个馒头吗!你去外头打听打听,看看哪家做得好,跟人交代一声,就说太学膳房几千师生要做早饭採买,让他们送多些馒头样过来叫我们试试。”

又道:“我就不信了,没了姓宋的屠户,我还要吃带毛猪不成!”

***

国子监丞贾常在这里放的话,“宋屠户”並不知道,也懒得知道。

眼见馒头在很短的时间里已经替换了烧麦,甚至卖的数量还一日多过一日,没几天,就增加了三四成还多。

不单是朱雀门巡铺、京都府衙,另有不少其余衙门、部司得了消息,试过之后,也跟著在宋记订早饭,太学膳房的订单八字没一撇,宋记里头三个人已经忙得喘气都要偷閒了。

招人的事情很快就落了地。

先是程二娘寻了个中人,找了个短雇娘子每日帮著洗菜洗碗洒扫,另一头,宋妙写了书信一封,托人送往滑州官驛,预备问问那张四娘方不方便进京。

送出了信,隔日就到了贺老夫人宴请的日子。

清风园里自有灶台,贺家厨子备了锅碗瓢盆等等厨具,宋妙报过食材所需,就什么也不用管,因程二娘要送餐,家里也要留人守著,於是只带了大饼前往。

她一到地方,方才进门,就被一人叫住。

“宋小娘子!你且看,我是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