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1/2)
“麻风病!怎么会是麻风病呢?!”
令所有人都措手不及的是,第二日,姜辛夷到太医院上班,最先送来的一批疼痛症病人身上,出现了斑状病变。
按理来说,就这一个症状,也不能百分百确定这就是麻风病,可巧就巧在这个最先送来的病人出现了很明显的肌肉萎缩,从原来的正常手型变成了爪型手。
闭汗、疼痛、斑块、畸形……
所有麻风病的症状逐一验证,姜辛夷扫了一眼,就对宋怀山说:“赶紧禀告陛下,要他封锁城门,对城内百姓逐一检查。”
麻风病的传染率不高,但它潜伏期长啊。
从感染上病症到发病长达两到五年之久,这些发病的病人没准前几年就已经得了麻风病,这期间,他们接触过多少人,又有多少人传染上了,无从得知。
宋怀山知晓这些病人得的都是麻风病后,脸色也变得异常难看:“正常的麻风病人在城门口就会被拦下,只有不正常的麻风病人,城门口的侍卫看不出来,才会放行,可是最近不管是下头的县城还是京城都没有得麻风病的,这病源是从何处而来?”
“这都不是我们能考虑的,当务之急,还是赶紧封锁京城,把京里百姓都给排查一遍,避免出现更大的传染。”
姜辛夷没这么多考虑,他一边说一边拿出宣纸折成书页大小开始写《麻风病的预防与治疗对策》,事情都已经出了,再去纠结源头没用,与其自乱阵脚,还不如快些想好对策。
时间拖得越长,越对自己的家人不利,毕竟谁也不知道,自己今天接触的人,他会不会就是麻风病的潜伏者,与他接触后,自己身上会不会也传染上病菌,从而又带给身边的亲朋好友。
姜辛夷家里可是有好些孩子,更不敢拖着这事儿,好在他在现代管理公司的时候,就没少办防疫的事情,有时候上头一份文件下来,他们当天就得把所有事情都办好,对这类事情轻车熟路。
宋怀山还在想如何跟陛下汇报的时候,他已经把册子写好,交到了他手里:“如实跟陛下汇报,陛下若问要如何做时,把这册子交给陛下即可。”
宋怀山忙不迭地打开册子,看了几眼,他瞪大眼睛,原本慌乱的心瞬间安定了下来,看姜辛夷的眼神犹如看救苦救难的菩萨:“姜太医,好在我们太医院有你这样医术高超还能处变不惊的太医在!”
宋怀山没有说假,他们太医院的太医平时不用上朝,且多在宫中和官宦人家行走,时刻要注意言行举止,明白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听的不听,不该说的不要说,每天装聋作哑得连最基础的人情世故也不知晓了。
叫他们治病行,叫他们上朝或者遇到这次这样的突发状态,他们完全不知道要如何处理,皇帝问起话来,他们这些太医还得看朝堂诸公的意思。
可那些大臣们又没学过医,所谓的防疫手段过去过来都是那几样,什么封锁治疗,统一处理之类的。
宋怀山有时候觉得所有疫病都这样处理极为不妥,想说个一二三四来,奈何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话到嘴边又不知该如何开口。
现在好了,他想说的,他想做的,姜辛夷全给他写了下来,如果陛下问起,他也有信心说个一二三四了。
果然,当宋怀山把这消息上报给皇帝,不止皇帝慌了一瞬,就连正在上朝的朝堂诸公都乱成了一锅粥,七嘴八舌地说,要把那些麻风病人全都给处理了。
从古至今,还没有哪位医术高超的大夫治愈过麻风病,以往的人遇着这事儿的处理法子就是这样,解决不了问题,那就把有问题的人都给解决了,只要把这些麻风病人处理干净,京里其他的人就安全了。
皇帝也觉得大臣们说得有道理,不能为了少数人牺牲多数人,京城有近百万的人口,京郊外还驻扎着几十万的禁军。
这么多人,一旦有个闪失,他们大楚不死也得脱层皮。
可他身为皇帝却不能下这样的命令,那些麻风病人平日里接触得最多的自然当属家人,处理了他们,他们的家人处不处理,家人的家人又处理不处理?
解决一个简单,解决一群却不是那么容易的,弄不好,很有可能激起民愤。
皇帝听了一会儿底下大臣的意见,向宋怀山问道:“宋卿,你们太医院可有应对之策。”
宋怀山等的就是这一刻,巴巴把袖子里的册子拿出来:“陛下,我们太医院的应对之策都在这个册子里了。”
皇帝颇为意外,叫福喜拿了册子过来,他就随口这么一说,没想到还真有啊。
打开册子一看,嗯,写得还不赖,打眼看过去都是一些曾经没有见过的处理方法,比下头那些只会叫嚣把人处理了的方法好。
从头看到尾,皇帝都想拍案叫绝了,从预防到各个衙门乃至京都百姓的安排都有。
“都别吵了,都来传阅传阅这份册子,你们这些只会用嘴办事的大臣,还比不过太医院的一个小小太医,看了这份册子,我看以后你们的奏折,也都给我按这册子的模式写好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