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1/2)

李家母子自李文斌中进士后,一路从县城来到京城,彼时李文斌只是个穷地方来的穷进士,对京里的情况一概不知,撞大运在刑部谋了职,兢兢业业多年才做到郎中。

其中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李家母子是跟着体验过一遭的,对京里的情况再清楚不过。

有他们母子帮忙,姜辛夷带着姜家人进京显得从容淡定许多。

李净慈说:“京里的人最喜捧高踩低,当官的巴结更高的官,有钱的巴结更有钱的,没钱没势的被排挤都还算是轻的,时不时给你找点麻烦,政令传达得不清不楚,那才要命。”

姜辛夷不是个喜欢自找麻烦的,当然也不喜欢别人来找他的麻烦,他一进京从城门口到下榻的驿站,各处打点得非常完美。

除了这些,他还置了个宅子。

地段算不得全京城最好,但也是官员们居住较多,环境清幽的好地方。

价格非常美丽,整整九千两。

几乎快要把徐鹿鸣这两年给他的钱给掏光了。

房子都买了,旁的一应设施也得添置起来吧。姜辛夷可没有徐鹿鸣那种买人使唤不舒服的心理。

生在这个朝代,大家都这样做,你不跟着做,旁人不仅不理解,还很有可能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待。

他和徐鹿鸣身上的秘密不小,他才不想时时刻刻暴露在别人眼皮底下。

奴仆一口气买了三十个,从打扫到端茶送水、插花修剪应有尽有。

厨娘置了五个。

两个糕点师傅,两个吃食师傅,还有一个专给小孩做各类辅食的。

管家一个,账房一个,车夫一个,看门的两个,再加十个护院。

一通下来,整整五十个下人。

这还没完,排场都置起来了,总不能宅子里空荡荡的吧。

花瓶摆件得备一些吧,古董字画也得挂上吧,家具物什也得添些新的吧。

这一通下来,姜辛夷把老底都给掏了出来,姜大年和赵二娘还帮着付了不少。

管家还给姜辛夷算了笔账,府里的下人就算每月五百文,一个月也要二十五两的开支,加上管家厨娘护院的月钱稍高以及日常打赏,至少要四五十两。

这一年就得五六百两。

府里不能没开支吧,一日三餐、糕点茶水,都得时常备着。

不然偶尔来个客人拜访,临时出门去买,多尴尬和不懂礼数。

只这一项,账上一年就得备两千两,还有平日的人情往来,人家给府里送了礼,府里也得回一份礼回去吧。

这里也得备上个两三千两。

姜辛夷正尴尬,花钱大手大脚惯了,买宅子和添置花了不少钱,他手上现在只剩几百两,哪拿得出如此多钱。

正想要不要出去医一两个人,或者用灵泉做点大保健卖的时候,徐鹿鸣的信鸽到了。

对上自家老公,姜辛夷没有一点不好意思,把这些事都给他说了说。

三天后,他收到了五千两银票。

“这是师公寄来的?”

“师公家真有钱啊!”

“师公对师父可真好!”

姜辛夷在给徐鹿鸣写信的时候,也没瞒着李净慈,他见着姜辛夷从信鸽腿上取下来的银票,眼睛都瞪圆了。

这得多有钱,才能放心大胆地把如此大一笔银票让信鸽传送?

最近姜辛夷钱如流水般花出去,已经够让他吃惊了。他师父出门连个仆从都没有,看上去一点也不像非常有钱的那种人,结果掏钱格外爽快。

他以为这就很夸张了,没想到,这个从未面见过的师公更是夸张,一点都不把钱当钱。

稍微一想他就想明白了,他师父身上的钱肯定都是他师公给的呗。

李净慈还小,不太清楚情爱一事,还是通过他父亲对母亲的态度学到的:一个男人的钱在哪儿,心就在哪儿。

他父亲有点钱,不是出去请人喝酒,就是带着人逛花楼,从不主动给他母亲家用,他跟他母亲想给家里添置些物什,他都会十分不耐烦地说:“钱钱钱,不是才给过你们吗?怎又问我要,省着点花不行吗?”

徐鹿鸣肯给姜辛夷花钱,愿意给他花钱,不计较得失地也要给姜辛夷送钱,他一定爱惨了师父。

姜辛夷让人把这五千两拿去账房入账,闻言心情很好地扬起唇。虽然徐鹿鸣这不是有钱,而是百分百信任信鸽。

但谁不喜欢被别人夸赞呢。

他唇角扬着笑地给徐鹿鸣回完信,正了正神色:“好了,你该教我一些进宫的礼仪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