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黑海贩奴史(2/2)
这里还有一个很奇葩的事情:事实上在那个年代有不少东欧农奴很愿意被卖到奥斯曼帝国当奴隶,甚至被卖到伊斯坦布尔会被认为是‘荣耀’。
因为奥斯曼帝国社会动荡常年征战,需要奴隶补充兵源和劳动力,所以他们给了奴隶很多选择,还推出了一种‘血税’政策,就是让那些基督教孩子奴隶穿上红衣到伊斯坦布尔城下供人挑选,根据土耳其面相学、占星术和现场观察对这些孩子进行分类。有的学习土耳其语和进行军事培训,有的则送到农民家庭种地,如果是优秀的孩子还会被送到名门望族中栽培今后可能成为军官或者官吏。
这给了那些奴隶希望,在他们眼里哪怕成为贵族的繁殖工具或者娈童甚至是太监都有飞黄腾达的可能。很多人都把自己的孩子主动送到伊斯坦布尔去为奴。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好运,如果给分到船上划桨那基本也就意味着人生就这么完了。
用句土掉渣的话说:出来混是要还的。
卡法城因为进行了几百年的奴隶贸易早就成了很多人的眼中钉,1615年卡法城被哥萨克人直接夷为平地!虽然过了一段时间后这里被奥斯曼帝国重建,但是正好赶上俄罗斯帝国日益强大,经过多年征战后克里米亚汗国被俄罗斯完全吞并,重新修建的卡法城也改名叫做费奥多西亚。
而当年贩卖俄罗斯奴隶的鞑靼人下场更惨。
出于报复心里,沙皇对克里米亚半岛的鞑靼人实施了歧视性十足的民族政策,剥夺了鞑靼人的土地,让鞑靼人给俄罗斯人当起了奴隶,于是鞑靼人大规模逃离克里米亚半岛,一百年后克里米亚的鞑靼人就所剩无几。
十月革命的时候鞑靼人的地位获得了显著提高,有了鞑靼语学校、剧院和图书馆,但是随着苏德战争爆发,德国人占领了克里米亚半岛,扶植鞑靼武装为他们效力,还培养了一大批的鞑靼特工混进苏军。虽然也有不少鞑靼人加入苏军同德国作战,但是最后鞑靼人还是被集体迁入中亚。一直到前苏联解体鞑靼人才重回故乡。
但是回去后日子还是不好过。克里米亚入俄公投的时期,鞑靼人都不敢投票。用他们最高领导人的话说:‘我们有选择么?如果克里米亚爆发战争,乌族和俄族是会受伤,可是对于人口20万人的鞑靼人来说就是灭族之灾,我们谁也得罪不起,只能不投了。’
萧鹏对着摄像机讲述着鞑靼人的奴隶贸易的时候,华冲说话了:“老板,我们发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