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更替之思,人民万岁(1/2)

第137章 更替之思,人民万岁

齐政看着眼前的老人,须发皆白,笑意吟吟,身后一轮已经不扎眼的红日刚好坠在脑后,如同仙佛的背光一般,平添了几分神圣。

他当即恭敬一礼,“一时情动,胡言乱语,倒让老先生见笑了。”

孟夫子笑着摇头,轻轻吟道:“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多好的句子啊,只不过,少年郎的肩头应该是草长莺飞,乘风破浪,小友心头,为何却是这山重水复、风起落、春归酒醒、日暮途远,小友欲归向何处啊?”

齐政心头微惊,没想到这个老者只是听自己随便念了两句诗,便能从中听出自己的心境,心中灵机一动,解释道:“老先生误会了,晚辈乃是镇海卫人士,父母亲友皆在当初镇海卫的一场倭寇之乱中离世,此番前去祭拜,如今离开,心绪复杂。所谓父母在,人生尚有来路,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故有此感。”

孟夫子微微一怔,没想到眼前少年的身世竟如此坎坷,更生惜才之心,“你有此心,便是极好。只要潜心向学,将来未尝不能建功立业,流芳百世,开枝散叶,家族也会重新壮大的。”

齐政点了点头,“多谢老先生宽慰。”

孟夫子笑着道:“老夫并不能真切理解你的悲欢,但凡老夫的宽慰有用,还是因为你自己能够想通。”

说完他望着眼前的甲板,轻叹道:“这江南之地虽然富庶,但却倭患不绝,百姓屡遭劫掠屠戮,他们本就要受沉重赋税的压榨,如今却连安稳都做不到,于社稷而言,恐非吉兆啊!”

齐政笑了笑,并未接话。

他又不傻,咋可能什么人什么话都往外秃噜。

孟夫子显然也意识到了这点,眼见套话套不出来,他干脆直接开口打起了直球,“小友无需担心,此间并无六耳,老头子只是坐船无聊,想寻个能交谈之人罢了。相逢是缘,小友若不嫌弃就陪老头子说说话?”

齐政看着老头儿这虽不华贵,但却一身从容坦荡的气度,又扫见四下左近的确无人,便笑着道:“长者吩咐,不敢推却。但老先生博文广识,晚辈只恐才疏学浅,徒增笑尔。”

“都是闲谈,学问之道,达者为先,但愿你我能各有所获。”

孟夫子招了招手,径直在甲板上坐下,“站着多累啊,来来来,我们坐下说。”

齐政觉得老头儿的性格还挺讨喜,跟那些腐儒不太一样,也不扭捏,跟着坐下。

“不知小友可懂历史?”

齐政想了想,吐出两个字,“略懂。”

“那小友如何看待这天下,隔上两三百年,便得换一个皇族?为何就没有万世一系,延绵不绝之皇朝?”

他方才虽然没再听齐政后面的讲述,但已经知道齐政对历史涉猎颇深,便有意考较。

一个人如何看历史,实际上很能体现一个人如何看这个天下的。

齐政一愣,没想到老头儿一上来的问题就这么大,当即多了几分迟疑。

孟夫子笑着道:“这个问题老夫一直在思考,我观小友才学不凡,故有此问,小友若觉得冒昧,也可不答。”

齐政看了看甲板四周,离得最近的人都在数十步开外,想了想,压低了声音道:“不知老先生的思考可有所得?”

孟夫子呵呵一笑,谦虚地摆了摆手,“老夫长于文墨,对这历史只是略有涉猎。依老夫浅见,原因有二。”

“第一,立国之初,朝廷里上到皇帝,下到官吏,都曾经历过乱世,知晓天下真正的样子,能有敬畏之心,能齐心竭力将朝政往爱民利民的方向维持。但后续之君王,长于深宫妇人之手,权贵亦锦衣玉食,不识民间疾苦久矣,忘却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终至于民不聊生,而后揭竿而起。”

“其二,原本王朝覆灭,旧的权贵也随之被消灭,天下利益重定,大家在新的环境之中,能够相对平和安稳地过日子,但随着权贵日多,土地兼并一起,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活不下去自然要揭竿而起,重定天下。而后再重复这样的过程,天下便在治乱之中反复循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