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赵子称威震江东,童太尉加速南下(1/2)
第99章 赵子称威震江东,童太尉加速南下
海宁大战后两天。
镇江府,童贯行营。
刘光世让人紧急送回的战报,第一时间摆到了童太尉案头。
童贯当时正在侍从的服侍下吃饭呢,还有一名这天刚刚赶到镇江的西军将领刘延庆陪同。
此时距离刘光世、韩世忠南下,又过了将近十天了,所以陆续赶到镇江的西军越来越多,刘延庆也在其中,镇江的禁军规模已经超过了三万人。
还有超过两万人已经抵达了淮阴、转入邗沟运河。算算日子,最多再过三四天,镇江的兵力就能增加到五万以上。到时候如果战局顺利,那童贯也未必真得等到十五万人全部取齐再发动反攻,毕竟战局顺利的时候,抢功劳也是很重要的。
但如果战局依然不顺,童贯就打算按原计划继续再等等,让兵力再积蓄得厚实一些。
反正他童太尉是不能背锅的,只要他出手了,后续必须是一路胜仗,转折点之前的苦差硬仗,他童太尉是一点腥都不想沾。
所以此时此刻,他刚接到战报,也并不觉得发生了什么大事,只当是刘光世跟方腊相持阶段、又发生了什么小摩擦,便颇有些不耐烦。
翻开战报之前,他还戏谑地对一旁的刘延庆调侃:“令郎比你,实在是太沉不住气了。咱只是让他带几营骑兵,去杭州前线骚扰迟滞方腊,为杭州守军分摊贼势。
这点小事,纵有斩获,需要这般加急上报么?又不是没立过功。”
刘延庆也不知道战报内容,太尉这般调侃批评他儿子,他也只能全盘接受,立刻便避席为儿子赔不是:“犬子年轻识浅,或许是立了些许微功,便自以为了得,让太尉见笑了。太尉不如先用完饭再慢慢看。”
“诶,那倒不必,咱受官家重托,日夜忧心国事,既有战报,自然要立刻处置。”童贯很满意刘延庆谦卑的态度,也就打个哈哈,不再深究,而是放下筷子拆看起来。
刘延庆连忙恭维:“太尉日理万机,夙兴夜寐,实在是朝臣楷模,陛下有太尉这样的忠义股肱,我大宋何愁天下不能太平。”
童贯被捧得得意大笑,一边细看战报,仅仅数息之后,表情就剧烈数变,双目圆瞪。
正在赔笑的刘延庆,也被童贯的表情变化弄得紧张起来:那小兔崽子,不会惹出什么大事来了吧……
童贯瞪了好一会儿眼,中间似乎都忘了呼吸,直到眼前发黑缺氧,才下意识猛喘几口,回过神来:“天佑我大宋啊!官家真是洪福齐天!刘延庆,你儿子太给你争气了!
他和当地厢军合力,八千人击退了方腊十万之众!斩俘两万!阵斩方腊军大将方七佛!就是在杭州盐官县海宁镇,结营背水一战!背靠钱塘江死守反击,古之名将不过如此啊!我大宋朝多少年没出这样的战果了!”
毫无疑问,刘光世的战报里又注水了。方腊所部来参加海宁之战的,最多七八万人,而且是连老弱病残、后勤辅兵都算上的。但刘光世硬是吹成了“面对十余万之敌”。
至于斩俘两万,明显也注水了,实际上就一万多,而且一部分敌军伤兵逃回去了,并没能全部俘获。
刘光世是把可能对敌人造成的全部损失,统统往高了算,全统计进去,包括轻伤逃回去的,也都算上了。
但不管怎么说,这个注水程度,相比于大宋一朝之前的战例,都已经良心很多了。
一旁的刘延庆听了童贯的转述,也是心情激荡得酒盏都掉到了地上,酒水泼洒了一地。
“什……什么?以八千之众,破敌十万、歼敌两万?”
刘延庆瞬间激动得满脸通红,血压飙升,说话都哆嗦了,“但是……犬子不是才带了两营骑兵、五百人么?八千之众破敌,主要得靠江南本地厢军吧?那些厢军何时有如此战力了?”
刘延庆还是懂行的,他之前已经从童贯那里了解过了,刘光世和韩世忠只带了五百骑兵助战,虽然名义上跟江南本地厢军是平级的,互相配合,但互不统属。但真要到了决战的时候,这五百骑兵能起多大作用?肯定得指望江南本地部队给力一点。
那这名江南本地厢军的主将,又该强到何种程度?竟能如此化腐朽为神奇。
被刘延庆这么一提醒,童贯也很快意识到了问题所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