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趁机灭赖家(1/2)

第136章 趁机灭赖家

展眼已是七月中旬了。

贾珍、贾蓉父子横死之事,已告一段落。

此事的真相已传开,就连景宁帝、泰顺帝都已得知。好在,此事虽让荣国府的名声受损,倒是没让荣国府受到惩处。

贾敬仍在城外玄真观一味修仙,烧丹炼汞,不愿回来管家。如今他这一房,一应事务,由尤氏与贾蔷料理。

贾蔷原是宁国府正派玄孙,父母早亡,从小儿跟着贾珍过活,比贾蓉生的还风流俊俏。

贾敬这一房已后继无人,贾蔷这个正派玄孙便入主了起来。

而贾珍的美妾美婢,在贾母的命令下,几乎都打发到水月庵做尼姑去了。

转说荣国府这边,七月初七乞巧佳节,王熙凤产下一女。虽说是喜事,偏生贾琏与青莲的丑事败露,闹得满城风雨,连累王熙凤也大丢体面,心里似滚油煎煮,与贾琏愈发形同陌路。平儿每日在中间周旋,倒似比那夹板里的老鼠还要难挨三分。

再说姜念,自四月中旬办完莱州盐枭周三魁事回京,至今已有三月不曾当值,泰顺帝也三月不曾再派专差给他。

侍卫闲置原属常事,况姜念才十六岁年纪,且刚立功封爵。

姜念倒也沉得住气,三个月来,每日照旧勤奋读书习武,积攒气运。同时,享受着与夫人元春、妾室薛宝钗的美好生活。

……

……

这日,赤日当空,炎威灼灼,连那树上的鸟雀都懒懒的,偶有一两声,倒似被晒化了似的,有气无力。

赖尚荣与谢季兴一行人舟车劳顿,终抵神京。

及至东郊,谢季兴便与赖尚荣作别,赖尚荣自往内城而去,谢季兴则领着两个薛家奴仆,径直奔向东郊的姜家新宅。

此时薛宝钗正在西厢房内,但见她身着藕荷色纱衫,下系月白绫裙,腰际微束,更显身段袅娜。她手执一卷《庄子》,正凝神细读,莺儿在一旁低首打着络子,房内静谧安详。

忽见姚氏匆匆进来,对薛宝钗禀道:“姨奶奶,外头有个叫谢季兴的,说是你哥哥的乳父,由江宁进京,特上门求见。”

薛宝钗闻言,眸中闪现喜色,却不疾不徐,先轻拢云鬓,整了整衣襟,然后往正房请示元春。

元春正趁姜念不在家,独自在卧房练琴。姜念在家的时候,因不想打扰到姜念,她一般不练琴,除非姜念要听她抚琴。

只见元春正指尖轻拨,卧房内琴音泠泠,倒也显得自在。

见薛宝钗进来,元春停弦笑问:“妹妹有何事?”

薛宝钗便将谢季兴来访之事回禀。

元春听罢,含笑道:“既是你家中来人,又是你哥哥的乳父,年已半百了,自当引入西厢房相见的。”说罢,又转头吩咐抱琴,“薛家来人一路辛苦了,叫厨房送些冰镇酸梅汤。”

薛宝钗道了谢,这才命姚氏将谢季兴引入西厢房。

年已半百的谢季兴,依旧形容清癯,颧骨略高,因饱经风霜,肤色略显黝黑,脸上皱纹如刀刻般深邃。

他身着藏青夏布长衫,腰间束着深色汗巾,脚蹬厚底黑布靴,步履虽稳,眉宇间却透着焦灼。

未及寒暄,谢季兴已急声道:“姑娘,出大事了!”

薛宝钗手中团扇微微一滞:“何事这般慌张?”

谢季兴抹了把额上汗水,将三千两黄金在大运河遭劫之事细细道来,并提出了质疑,怀疑此事有蹊跷,末了压低声音道:“我疑心,是那赖尚荣将金子谋夺了去!”

薛宝钗听完惊呆了,一旁的莺儿更是惊得掩口轻呼,手中帕子飘落在地。

薛宝钗定了定神,想起前番小丫鬟杏儿偷了她的羊脂玉并蒂莲簪,不过是内宅小偷,且很快就将簪子要了回来。如今父亲临终留给她的嫁妆——三千两黄金,则是遭了大盗了!

谢季兴将两封书信交给了薛宝钗,这两封书信都是薛姨妈亲笔写的,一封写给薛宝钗的,一封写给王夫人的。

薛宝钗拆开母亲亲笔写给自己的书信,见那熟悉的字迹,指尖不由微微发颤。细读时,见信中字字句句皆是慈母牵挂,又提到“此番将承诺的三万银子送了来”云云,想着母亲知道三千两黄金遭劫该有多难受,不禁眼眶湿润,泪珠儿在眼中打转,却强忍着不肯落下,只将帕子紧紧攥在手中。

莺儿在旁看得心疼,轻声唤道:“姨奶奶!”

薛宝钗深吸一口气,勉强稳住心神,对谢季兴道:“你一路辛苦,先去二门外歇息。此事……容我细细思量。”

思量过后,薛宝钗决定,先将此事禀报元春……

……

……

此时,姜念正与贺赟、蒙雄等人在东郊的姜家校场练习骑射。

这处校场是姜念近期买了土地打造的私人校场,专门供他、贺赟、蒙雄及一些家中男仆习武,可在此练习较远距离的步射,也可在此练习骑射。

赤日当空,铄石流金,校场上黄沙滚滚,热浪蒸腾。姜念身着短打劲装,腰间系一条汗巾,骑在马上,挽弓如满月,箭去似流星,连中靶心。

半个时辰的习武后,姜念回到了姜家新宅。

回家时,汗透重衫,连靴子里都浸了汗水。

忽见谢季兴迎在宅门口,姜念一顿,随即与谢季兴聊了两句,谢季兴只说是薛姨妈派他进京见薛宝钗的,没有擅自说出黄金遭劫之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