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大兵团作战(1/2)

第385章 大兵团作战

苏澄这次拿到的考卷是一个名叫stx的半岛造船厂。

前身是双龙重工和大东船厂,在01年併购后改名为stx集团。

纵观这家半岛船厂的发家史,其实並非源於自身的技术积累,而是彻头彻尾的“併购驱动”模式。

在当时全球航运和造船业的超级繁荣周期中,stx集团开始了令人眼繚乱的“蛇吞象”式併购扩张。

他们首先收购了经营不善的另一家航运公司泛洋商船,將集团打造成“造船-航运”联动的业务模式。

紧接著又在九州东北地区的长兴岛,投入数十亿美元巨资,启动了一个宏伟的计划:长兴造船基地。

目標是建立一个集造船、发动机、船用配套於一体的“一条龙”生產中心,意图利用九州的成本优势来挑战半岛本土的竞爭对手。

这个操作於08年到达顶峰,stx斥巨资收购了欧洲第二大造船集团,挪威的阿克船厂。

这次收购使stx的產品线瞬间鸟枪换炮。

不仅获得了挪威阿克在欧洲的18家船厂,更重要的是掌握了自己不擅长的高附加值船舶建造技术。

例如:豪华邮轮、大型渡轮、以及浮式生產储卸油装置等高端海工装备。

这次收购使其债务规模急剧膨胀。

更不幸的是,收购完成的同一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航运与造船市场瞬间跌至冰点。

stx集团的业务结构本就集中,超过80%的销售额依赖於stx海洋造船和stx泛洋海运这两大子公司。

当造船和航运市场双双陷入深度衰退时,集团缺乏其他盈利业务来抵御风险,整个集团的现金流迅速枯竭。

船价暴跌。

新船订单断崖式下跌。

长兴岛基地成为不断失血的无底洞。

欧洲船厂也因缺乏订单而陷入困境。

到2011年底,stx集团的负债率就已超过200%,大大超出了国际公认的警戒水平。

巨额的债务带来了沉重的利息负担,不断侵蚀著集团的利润和现金流,stx陷入了严重的经营亏损。

最后,集团的债务危机全面爆发。

儘管从2013年起,以半岛產业银行为首的债权人开始主导其债务重组,並注入了超过30亿美元的巨额资金。

经过长达三年的“输血”式救援,stx的经营仍未出现实质性改善。

债权人最终认定,进一步的资金援助就是个无底洞,无法从根本上拯救公司。

2016年5月,主要债权人半岛產业银行宣布將不再提供额外资金支持,並决定启动法院接管程序,这成为压垮stx的最后一根稻草。

上个月,stx海洋造船向半岛法院申请了破產保护。

龙若璃让苏澄根据这次stx海洋造船的卷宗以及一切可查询到的信息来判断,帝豪集团要不要接盘这家造船公司。

如果接盘的话,该怎么接,给出具体能够落实的方案。

如果不接盘,也给出充分的理由。

激进扩张的后遗症、脆弱的財务结构。

苏澄觉得stx失败是必然的。

但具体能不能接盘,要不要接盘的问题,还要慎重考虑。

是否值得入手要看它的盈利能力。

stx的主力產品是中型成品油和化学品运输船。

这是stx最具市场竞爭力的“拳头產品”,也是利润和现金流的主要来源,曾一度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第一。

其次是爭取订单量的主要船型,从好望角型到巴拿马型的散货船。

最后是小型到万箱级的各类货柜船。

欧洲的希腊船东、北欧的航运巨头,以及亚洲的航运公司,它们是散货船、油轮和货柜船的主要买家。

除此之外,则是一些高附加值的產品,是stx收购挪威的船厂获得的。

液化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的lng、lpg运输船,技术壁垒高,利润丰厚。

还有客滚船、钻井船、平台供应船等,主要服务於海上油气开採。

壳牌、英伦石油等国际石油公司,以及嘉吉等大宗商品贸易商,它们都是lng船和lpg船、大型油轮的主力客户。

对於追求高回报的財务投资者来说,有无数比拯救一家破產船厂更好的选择。

但帝豪集团是一个全球战略的超级集团,那就不能只站在经济回报的角度来考虑

收购是否值得,要站在集团全局考虑。

供应链、降低成本、產业协同、未来技术標准等等都要考虑进去

比如说,帝豪集团旗下拥有庞大的运输+能源两大领域產业。

多一个造船厂,就相当於垂直整合技术。

stx可以为帝豪集团量身定做最先进、最节能的船队,不再受制於船厂的排期和价格。

在甲醇、氨动力等未来燃料转型期,同样可以自己主导技术路线,建立竞爭对手无法企及的成本和技术优势。

帝豪集团的石油、化工企业需要大量的lng船、lpg船、vlec甚至未来的液氢运输船。

购买stx,今后可以將能源生產和运输完美地结合起来,打造一个无缝的“能源-运输”帝国。

產业整合这种东西隨便挑一个精通海洋產业的諮询行业人士都能说个三天三夜,所以压根不是重点。

值不值得算一笔帐就知道了。

首先还债。

在2013年债权方首次介入时,向stx集团注入的资金就超过30亿美元,彻底清偿所有有息债务和商业欠款至少要38亿美元。

这是帝豪集团直接面临的债务问题。

但完这38亿,集团得到的仅仅只是一个財务乾净,但设备老旧、没有订单的空壳船厂。

stx的船坞和设备,相对於hd现代重工、三星重工等正在全力推进“智能船厂”的对手来说已经严重落后。

他们要为stx更新技术和装备。

包括自动化焊接机器人、高精度雷射切割设备、智能化龙门吊、全厂区的5g网络覆盖、用於数位化管理的中央控制系统等等。

將一个庞大的传统船厂全面升级为世界一流的智能船厂是一笔巨大的资本开支。

苏澄参考行业內其他公司的投资规模,这笔费用大约在20亿美元左右。

但这还不算完。

多年的动盪导致stx大量核心工程师、项目经理和熟练技术工人流失。

需要用远高於市场的薪酬和待遇,从竞爭对手那里把最顶尖的人才“挖”过来,重建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

这部分成本难以精確计算,但组建一支数千人的精英团队,並提供具备绝对吸引力的长期激励,前几年的额外人力成本可能高达数亿美元

只有完这两笔钱,帝豪集团才能得到一个“財务乾净、设备先进、人才济济”的现代化船厂。

但它依然脆弱,无法抵御下一次行业寒冬。

想要在下一代船舶,氨动力、氢动力、智能船舶的竞爭中取得领先,必须进行不计成本的研发投入。

帝豪集团需要建立世界顶级的船舶技术研究院。

顶级船厂每年的研发投入都高达数亿美元。

要在短期內实现技术超越,需要设立一个每年5~10亿美元,且持续至少5年的专项研发基金。

起码要再投入25~50亿美元。

造船业是强周期行业。

stx海洋造船还需要一笔战略资金,能让公司在长达数年的行业萧条期里,依然可以从容地进行研发,而不用为了生存去接亏损订单。

同时,在开拓新市场时,可以用这笔资金进行战略性亏损,以换取宝贵的早期业绩和核心客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