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章 前往帝都(10K)(1/2)
第649章 前往帝都(10k)
高铁以每小时三百公里的速度平稳地行驶,车窗外的风景犹如一幅流动的画卷不断舒展。
整齐的农田在午后阳光下泛著柔和的金色,远处蜿蜒的河流像银色的丝带轻轻绕过丘陵与村庄,偶尔掠过的村镇点缀其间,红墙灰瓦间透著人间烟火气,共同勾勒出这个时代特有的寧静与生机。
八月末的华北平原依旧笼罩在夏末的余温中,午后的阳光透过车窗洒下斑驳的光影,將车厢內映照得明亮而温暖。
光线落在桌面上、座椅扶手上,甚至乘客们的衣襟上,一切仿佛被蒙上了一层柔和的滤镜。
车厢內冷气开得恰到好处,將外面的暑意彻底隔绝,营造出一个舒適凉爽的空间。
乘客们或闭目养神,或低声交谈,气氛寧静而有序,偶尔有乘务员推著服务车轻声走过,提供饮料和小食,不锈钢推车反射著顶灯微弱的光。
陈曦和李静怡的座位是相邻的商务座,宽敞的空间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私密性。
李静怡靠窗坐著,目光时而投向窗外飞速后退的风景,时而转向身旁的陈曦。
她今天穿了一件浅蓝色的真丝衬衫,料子轻盈通透,在阳光下泛著如水般的柔和光泽,搭配一条米白色的休閒长裤,整体看起来清爽又优雅。
长发鬆松挽在脑后,几缕碎发隨意垂在颈边,隨著车厢的微微振动偶尔轻拂她的脸颊,衬得整个人更加柔和温婉。
陈曦则穿著一件剪裁得体的深色亚麻衬衫,轻薄透气,介於正式与休閒之间,使他比平时少了几分隱约的锐利,倒更像是个事业顺利、品味不俗的年轻企业家。
他的目光偶尔瞥向窗外,但更多时候是温和地落在对面的李静怡脸上,嘴角含著一丝若有似无的笑意,像是被什么念头轻轻牵引。
他將视线从窗外收回,很自然地转向李静怡,声音温和而清晰:“第一次去bj看阅兵?”
李静怡转过头,眼里像盛满了窗外的阳光,亮晶晶的,仿佛有星子落在其中。
“是啊,以前都是在电视上看,虽然也很震撼,但总觉得隔了一层。”
她轻轻调整了一下坐姿,面向他,真丝衬衫隨著动作泛出细腻如水的波纹,领口处的扣子在光线下偶尔闪烁。
“说实话,收到你邀请的时候,我差点没反应过来。这种机会太难得……一直梦想能亲眼看到。”
陈曦笑了笑,注意到她无意识地攥紧了扶手,指节微微发白,透露出她平静外表下的一丝激动。
“確实不容易。”
他稍作停顿,像在斟酌语句,目光掠过窗外飞逝的景色,远处的树木与田野连成一片模糊的绿色流影。
“其实我也没想到能有这样的机会。对我而言,这也是一次特別的体验。”
李静怡忍不住向前倾了倾身,好奇地问:“说起来,我一直想问——你是怎么拿到观礼邀请的?要是不方便说也没关係……”
她的语气体贴而自然,带著点试探,却不让人感到压力,仿佛早已准备好接受任何回答。
陈曦的手指在扶手上轻轻敲了两下——这是他思考时的小习惯,指节分明的手指在光洁的木质表面留下无声的节奏。
他看著她明亮又懂分寸的眼神,决定透露一点实情。
“其实没那么神秘,”他语气平稳,令人安心,“我参与投资了一些科技创新项目,这些工作得到了一些认可。”
见她听得很认真,眼眸一眨不眨地望著自己,他继续解释道,声音放缓了些:“现代科技的发展需要多方支持。我通过一些途径,为某些技术研发提供了支持。”
他避开具体名称,说得轻鬆自然,仿佛只是在谈论一件寻常的工作,“算是尽一点力吧。这些事虽然不常被人提起,但能为我们国家的科技进步做点贡献,我自己也觉得欣慰。”
李静怡眼中闪过一丝瞭然,像是拼图终於找到了正確的位置,嘴角扬起理解的弧度,温婉中带著讚许:“所以这是对你贡献的一种认可?因为你投资的项目很有意义?”
“可以这么说。”陈曦点点头,语气谦逊,没半点自傲,“但我做的其实有限,更多是运气好,碰巧参与了一些有价值的工作。真正值得尊敬的,是那些日夜奋战在一线的科研人员。”
他的目光微微垂下,仿佛在向那些无名的工作者致意,然后重新抬起,眼中的温和一如既往。
列车恰在此时驶入隧道,窗外的景象骤然被黑暗吞没,车厢內的灯光自动调亮,在玻璃上映出他们清晰的倒影。
在明暗交替的光线中,李静怡望著陈曦轮廓分明的侧脸,那些在海南的零星记忆再度浮现:他超乎常人的反应速度、处理海蛇事件时的专业手法、军方人员对他那种不言自明的敬意。
种种细节在此刻串联起来,隱约指向某个她尚未完全理解的真相。
但她最终只是收敛了思绪,唇角扬起理解的微笑,语气平和而坦然:“原来你还参与了这些项目。不过仔细想想,你確实总能带来惊喜。”
她的目光温暖而真诚,没有丝毫追问试探之意,仿佛早已懂得哪些该问、哪些该保持沉默。
陈曦微微頷首。
他欣赏的正是她这种特质——敏锐而不冒犯,理解却不深究。
在这个绝大多数人对“另一个世界”一无所知的时代,她的这份得体与包容显得尤为难得。
他心底某一处轻轻鬆动,像是被什么柔软的东西触到了。
“谢谢你能理解。”他真诚地说道,声音比刚才更低了一些,隨即转移了话题,语气轻鬆起来:“到了bj之后,除了阅兵,有没有特別想去的地方?我们可以多待一两天,好好逛逛这座古城。虽然天还热,但傍晚应该很舒服。”
话题的转换让气氛轻鬆起来。
两人开始討论bj的景点和美食,仿佛刚才那段对话只是旅途中的一个小插曲。
李静怡兴奋地列举著她想去的地方:故宫的红墙黄瓦、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什剎海的垂柳与胡同
陈曦则不时补充一些自己的建议,比如哪些时段的景色最美,哪些地方更適合傍晚游览,语气中透著对这座城市的熟悉与喜爱。
他们的交谈轻鬆愉快,笑声时不时在车厢內响起,像清澈的水滴落入寧静的湖面,漾开圈圈涟漪。
但他们都明白,那短短的几句话已经建立了一种新的理解和信任,彼此之间的距离在不经意间又拉近了许多。
高铁继续向北飞驰,车厢內的灯光柔和地洒落在两人身上,勾勒出他们交谈时的侧影。
窗外的华北平原的景色逐渐变化,远方的山峦轮廓开始显现,平坦的农田逐渐被起伏的丘陵取代,偶尔可见古老的烽火台矗立在山巔,沉默地诉说著歷史。
bj,这座承载著千年歷史的古都,正在前方等待著他们的到来。
夕阳西下,天边泛起橘红色的霞光,將车厢內染上一层温暖的色调,他们的身影在光中仿佛被柔和地包裹在一起。
列车缓缓驶入北京南站,广播中传来柔和的到站提示音。
陈曦和李静怡隨著人流走下高铁,一股温热的空气扑面而来,与车厢內的凉爽形成鲜明对比。
夏末的bj依然保留著暑热的余威,站台上的温度明显高於车內,让人瞬间感受到北方城市特有的乾燥热浪。
站台上旅客虽多,但秩序井然,隨处可见工作人员在维持秩序、提供帮助。
广播里不断地播放著到站信息和温馨提示,在宽敞的站台內迴荡,与脚步声和行李箱轮子的滚动声交织成旅行的交响曲。
刚出车厢,一位身著深色西装、举止干练的年轻人就迎了上来,他的步伐稳健而迅速,很快便来到他们面前,微微躬身示意。
“陈先生,欢迎来到bj。车已经在停车场等候,我带两位过去。”
他的语气恭敬而不失分寸,目光在李静怡身上停留了一瞬,得到陈曦的微微頷首后,便自然地接过了他们手中的行李,动作流畅而无声。
通过特殊通道,他们很快来到了停车场。
一辆不起眼、但看起来很厚重的黑色轿车静候在那里,车身在灯光下泛著低调的光泽,线条流畅而稳重。
司机是位三十多岁的中年人,剪著利落的平头,见到他们后立刻下车开门,动作標准得体,每一个细节都显示出专业训练过的痕跡,脸上带著適度的微笑,既不热络也不冷淡。
“接待方安排的车,”陈曦轻声对李静怡解释,语气平常仿佛在说一件很普通的事,“这几天都会由他们负责我们的出行。这样会比较方便,也能节省时间。”
他的目光与她相接,带著一丝让她安心的意味。
车辆驶出车站,融入bj繁忙的车流中。
时近傍晚,夕阳给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镀上了一层金边,但夏末的暑气仍未完全消散,街道上行人的夏装打扮提醒著这个季节的温度。
李静怡好奇地打量著窗外的街景,高楼大厦与传统建筑交错出现,宽阔的道路上车水马龙,整座城市散发著活力与秩序並存的气息。
人行道上的行人来来往往,有的行色匆匆,有的悠閒漫步,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都市画卷。
车窗外的风带来城市的声音和气息,一种蓬勃的生命力在空气中流动。
他们下榻的酒店位於长安街附近,从外表看並不张扬,但进门后才发现內部装修精致而大气,凉爽的空气瞬间驱散了外面的暑意,前台工作人员礼貌专业,大堂里环境安静雅致。
巨大的水晶吊灯从天板上垂落,散发出柔和的光芒,大理石地面光可鑑人,整体氛围既豪华又不失温馨,空气中瀰漫著淡淡的香氛气息,若有似无。
“这里是指定接待酒店,”陈曦在办理入住时低声告诉李静怡,他的声音在宽敞的大堂里显得格外轻柔,“各方面都很方便,安全性也好。我们可以放心在这里休息。”
他的目光扫过大堂四周,像是在確认什么,然后又回到她脸上,微微一笑。
他们的房间安排在相邻的两个单间。
陈曦的房间是个小套间,客厅宽敞,臥室舒適,窗外可以看到远处长安街的街景,夜幕降临后,车流形成的灯带將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李静怡的房间同样规格,布置温馨雅致,桌上还贴心地摆放著一束新鲜的百合,散发著淡淡的清香,瓣上甚至还带著细微的水珠。
她放下行李,轻轻触摸瓣,嘴角不自觉地扬起。
稍事休整后,两人决定趁天色尚早,去附近胡同里寻觅地道小吃。
夕阳的余温尚未散尽,但比起白天的酷热已经舒適许多。
傍晚的微风轻轻吹拂,带来一丝凉意,吹动了李静怡鬢角的碎发。
穿过几条热闹的巷弄,各式各样的小吃摊贩已经开始营业,空气中瀰漫著令人垂涎的食物香气,烤串的焦香、煮燉的浓郁、甜点的芬芳交织在一起,勾勒出北方城市特有的市井气息。
就在他们漫步时,巷口一盏暖黄色的路灯下,一位老师傅扛著插满葫芦的草靶子正准备收摊。
晶莹剔透的冰在山楂上凝结成脆壳,在灯光下泛著诱人的光泽,像是一串串红宝石镶嵌在琉璃中,灯光下甚至能看到衣上细微的裂纹,诱人至极。
“来得正好,”陈曦快走两步叫住老师傅,笑著回头问李静怡,“来一串?还是两串?”
他的眼睛在夕阳余暉中闪著愉悦的光芒,嘴角的弧度比平时更加明显。
李静怡眼里漾起笑意,轻轻点头:“当然要。”
她的目光在各式葫芦上流转,最终选了一串山楂饱满、衣均匀的,红色的果实与透明的衣在灯光下显得格外诱人。
陈曦细心地將葫芦递给她,他的指尖不经意擦过她的手背,两人都微微顿了一下,又同时若无其事地移开目光。
李静怡低头咬下一颗山楂,酸甜的滋味在口中化开,冰凉又开胃,壳碎裂的轻响仿佛敲在傍晚寧静的空气里。
她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真好吃!酸甜適中,衣也很脆。”
声音里带著孩子般的惊喜。
陈曦也取下一串,咬了一口,赞同地点头:“这家是老手艺了,熬得恰到好处。”
他的唇角沾了一点屑,自己却浑然不觉,那一点晶莹在他唇角显得意外地可爱。
李静怡见状,忍不住轻笑出声,很自然地指了指自己的唇角示意。
陈曦愣了一下,隨即会意,有些不好意思地擦掉屑,动作间竟显得有些笨拙,与他平时的沉稳截然不同。
这个小小的插曲让两人之间的气氛变得更加轻鬆自然,仿佛有什么看不见的隔阂被悄然打破。
他们沿著青砖巷陌慢慢往前走,没多远又看到一个卖炒栗子的小摊,铁锅里深色的圆石子裹著油亮的栗子翻滚,甜香的蒸汽氤氳在温暖的空气里,显得格外诱人。
小贩熟练地翻炒著锅中的栗子,空气中瀰漫著甜美的焦香,伴隨著石子与铁锅摩擦的沙沙声,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这个季节的栗子最好,”陈曦很自然地买了一大纸袋,捧在手里热乎乎的,“尝尝看,小心烫。”
他熟练地捏开一颗,露出金黄的栗仁,然后很自然地先递给了李静怡。
栗子的热气从他指尖裊裊升起,在傍晚的空气中化作淡淡的白雾。
她接过时,指尖感受到他掌心残留的温度,心头微微一动。
栗子香甜软糯,带著刚炒出来的温热,在微凉的傍晚显得格外美味。
两人就站在古朴的胡同墙根下,分享著一包热栗子,偶尔低声交谈,內容无非是栗子很甜、葫芦很脆这样寻常的话,但一种无言的默契却在渐渐滋长。
路灯的光线將他们的影子投在古老的砖墙上,时而交错,时而重迭,仿佛在诉说著什么隱秘的故事。
路灯渐次亮起,將他们的影子拉长又重迭。
一种微妙的亲近感,比夏夜的微风更柔软,縈绕在两人之间。
李静怡的发梢在灯光下泛著柔和的光泽,她偶尔抬眼看向陈曦时,眼中带著不自觉的笑意,那笑意轻轻漾开,如同水面泛起的涟漪。
走著走著,他们发现一家门面不大的传统点心铺子,橱窗里陈列著各式精致的京式点心,绿豆糕、豌豆黄、驴打滚,每一件都小巧可爱,透著匠人的用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