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4章 火烧莫斯科(1/2)
第914章 火烧莫斯科
西元1814年8月12日,华夏大虞光中三十九年,原满清嘉庆十九年,农历六月二十七。
虞俄双方交战以来,最大规模的战役正在惨烈的进行。
坚壁清野这活说的好听,但没有一个大心脏是不可能承受的,因为不管是坚壁还是清野,都是要先砸碎自己家东西的。
实际上很难有一个人能看着自己家几百年的积累,在短时间被砸的稀巴烂而无动于衷。
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就无法承受这个,当听到库图佐夫预计在十月烧毁莫斯科城的时候,沙皇差点没两眼一翻昏死过去。
随后,沙俄宫廷展开了激烈的内斗。
别笑,你以为大敌当前应该是同仇敌忾,上下一心举国而战?
有,确实有,历史上大书特书的看着可不少,但恰恰是因为少,才会在史书上大书特书。
更常见的场景是,越是大敌当前,内部的斗争也是激烈。
因为大敌当前内部的蛋糕愈发减少,既得利益集团内部为了自己少受损,死道友不死贫道,会更加激烈的斗争把别人的好处弄到自己口袋里。
也因为大敌当前,很多人会把这种困境归咎于以前掌权的人有问题,只有自己的策略才能救国家。
想法是好的,只是很不幸,太多人有这种想法,觉得自己才是真理,自己才是救世主。
更因为大敌当前,有太多的理由和事情可以用来打击政敌,操作起来还比和平时期简单的多。
很少有人能忍住这个诱惑,选择与家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政敌合舟共济。
甚至就算你能够忍住,也很难说服后面跟随你的人。
因为你不知道你的政敌是不是也会在这个时候选择同舟共济,而不是趁机干掉你。
因此,当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表现出对库图佐夫强烈不满的时候,早就看库图佐夫不满的政敌一拥而上。
他们也不管沙皇罗斯帝国都到什么地步了,直接就疯狂的你争我夺。
最后的结果,就是在战争的关键时刻,库图佐夫直接被解除军职,赶出了宫殿。
库图佐夫为了这次战争组建的大兵团也被解散,取而代之的是沙皇亲自组建的新兵团。
当然,库图佐夫定下的火烧莫斯科,把大虞征俄军补给拉长到三千公里,然后沿途用麻雀战袭扰伏尔加河,断征俄军粮道的作战方案也被放弃。
亚历山大一世亲自参与制定,选择了在下诺夫哥罗德与大虞征俄军决战。
当然亚历山大一世如此不信任库图佐夫,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而是在根子上就出了问题。
当年他祖母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是准备直接传位给亚历山大一世的,但这个决定,最终却因为当时掌握禁军的少壮派军官阻止而被收回。
库图佐夫就是这些少壮派军官的领袖之一。
这仇可真不小,要不是这些年战事频发,需要库图佐夫为国征战,亚历山大一世早就把库图佐夫给整死了。
历史上就差不多,1813年拿破仑开始被迫从俄国撤军的时候,亚历山大一世立刻就强令不许休整,要俄军日夜不停一路打到法兰西去,完全不给一点休息时间。
最终库图佐夫在病中被迫连轴转,活活累死在了战场上。
话说保罗一世和亚历山大一世真不愧是父子,如出一辙的狠毒和小心眼。
当年保罗一世因为苏沃洛夫是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心腹而将其逼的抑郁而终。
亚历山大一世同样因为库图佐夫是保罗一世的心腹,而选择将其活活累死。
这个时空都1814年了,库图佐夫还能活蹦乱跳的在圣彼得堡乡下庄园中对俄罗斯的未来感到痛苦,还得多谢大虞征俄军。
这多少有些地狱笑话了。
下诺夫哥罗德位于伏尔加河与奥卡河的交汇处,人口不少,但原本在罗斯帝国内部不算一个军事上的关键城市,但在虞俄战争中,却显得非常关键。
因为伏尔加河在下诺夫哥罗德就会转向朝北,而去往莫斯科的路是朝西。
也就是说大虞征俄军仰仗的伏尔加河水运到了这里就结束了,接着向西去莫斯科四百二十公里只能用马车转运。
亚历山大一世还是有些水平的,就以征俄军对水运的依赖程度,下诺夫哥罗德就是最完美的后勤辎重总站,不能占领下诺夫哥罗德,进攻莫斯科就是一句空话。
只可惜,亚历山大一世看出了下诺夫哥罗德的重要,却没看出沙俄的虚弱。
库图佐夫为什么要坚壁清野,还准备把莫斯科都烧了,就是因为俄军打不过征俄军啊!
俄军要能打得过,哪怕就是军备和战力差距没那么大,在察里津(斯大林格勒)决战不是更好吗?
至少察里津周围全是棱堡和工事,不比完全就是一座交通枢纽城市的下诺夫哥罗德好?
亚历山大的问题就是看不透这个,或者说心里面不愿意承认。
伏尔加河在下诺夫哥罗德这里画了一个几字形的弯,这一片包括下诺夫哥罗德在内有四个大中型城市。
其中下诺夫哥罗德在几字这一撇上。
几字一横这里是博尔城。
竖弯钩这里则是平行存在的伊德里察和塔约日内两城。
为了打赢这场战争,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举国之力调集了五个大兵团。
其中巴尔干兵团由原本库图佐夫兵团改编而来,足足七万人,为了安抚军心,沙皇以库图佐夫的副手米哈伊尔.巴克莱上将为指挥官。
圣彼得堡军团由汉斯.卡尔.冯.迪比奇元帅率领,兵力为三万人。
君士坦丁.帕夫洛维奇元帅率领君士坦丁近卫军团,兵力为五万人。
阿拉科奇耶夫上将率领乌克兰军团,兵力为三万七千人,但其中包括大量民兵。
尼古拉.卡门斯基中将率领伏尔加兵团,兵力为两万人。
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亲自率领包括皇帝禁卫军在内的中央兵团,总兵力十二万人。
此外还有附近城市的民兵,大大小小也有三四万人。
也就是说,整个下诺夫哥罗德可以动用兵力是肯定超过三十五万的,具体能有多少,以沙皇罗斯帝国腐朽和僵化的军事体制,沙皇本人也不知道。
而大虞征俄军这边,莫公棱亲自率领中军七万,陈金川率领北路突击兵团四万,莫重均(米歇尔.内伊)率领三万骑兵,董金凤率领一万五千守住大军的辎重后勤营地。
总兵力十五万上下,看着只有俄军的一半不到,但基本都是战兵,民夫什么的基本都不算在内。
8月12日,战斗首先在几字一横的博尔城开始,征俄军拿下来这里就能从左右两个方面随意选择进攻目标。
俄军则把七万人的巴尔干军团顶在这里,博尔城位于正北,靠山面水,左侧森林被砍伐一空,一览无余,从这里进攻将不可避免的被炮火集中猛轰。
但没有办法,这是必须要闯过的一道关。
在陈金川的指挥下,双方在这里从8月12日,一直打到了8月17日,五天中征俄军始终难以前进,外围阵地都没有攻克多少。
但这就是陈金川要达到的目的。
8月18日凌晨,见麻痹俄军已经差不多了,陈金川抽调三千精锐,以悍将杨芳为指挥,包括韩再白,王锡朋、葛云飞、陈玉堂、董光甲、向荣等最骁勇的校级军官都在其中,趁着黑夜向博尔城摸去。
此时伸手不见五指,突袭部队口中衔着石块以防意外出声,后面人拽着前面人衣角,完全凭借感觉往前摸去。
等到达俄军外围阵地之后,借着俄军的火光,方才确定进攻方向,杨芳又从攻击队中选出三百精锐,只带长匕首和左轮枪前去摸掉岗哨。
此时俄军经过五天血战还是比较疲惫的,最关键的是,守卫博尔城的巴尔干军团其实已经被大虞打出阴影来了。
他们就是库图佐夫指挥的那支俄军主力,经历了基罗瓦镇、察里津两次大战后,深知大虞征俄军的战斗力。
且作为战败者,特别是主帅库图佐夫不受沙皇待见后,全军上下都有些惶恐不安,心里也憋着不少怨气。
是以当喊杀声响起,杨芳的征俄军冲进城内大砍大杀的时候,大量士兵不是抵抗,而是选择赶紧跑路。
打得赢,打不赢,他们都没好处,何必拼命呢。
局面一直到米哈伊尔.巴克莱上将亲自出来稳定军心,城内俄军才停止了混乱。
巴克莱上将虽然看不出清楚具体发生了什么,但从交火的烈度敏锐发现这是一次突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