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1章 以诗换酒(2/2)

“这酒不错,不过对我来说,甜了些,可能适合我娘子喝。”王绩望着那葫芦,“剩下的这紫酒我可以讨要,带回去给我娘子喝吗?”

王绩的夫人也是好酒的,

当年王绩在故乡东皋隐居,写下一首诗,希望能遇到一位佳偶,

大意是在一个晚风轻拂的夜晚,他在月下独酌,这美好的夜晚,难免有几分寂寞,很希望能有一位红颜知己,静夜抚琴而歌,月下煮酒而谈。

他希望与她能像张奉和袁氏、老莱子和他的妻子那样,一起隐居田园,相伴到老。

我如梁鸿一样正想娶妻,如果你也像孟光一样未嫁,那么你可以考虑嫁给我,一起隐居山林,相亲相爱,举案齐眉。

这首征婚诗,

后来还真就征得一位贤妻。

这位贤妻陪他在乡野隐居,陪同一起月下饮酒,听他吟诗做赋。

亲手为他酿酒,甚至在乡间的酿酒大会上,还喝醉了。王绩一点不在意,还特意为妻做诗一首。

他去年接受朝廷征召,入朝为官,离开了隐居的乡野,其实只是因为有了妻子,也有了孩子,不想看着她们那么辛苦。

为了妻儿,他宁愿委屈自己,为五斗米折腰。

妻子每到冬天,就手脚冰冷,听李逸说这紫酒能改善手脚冰冷,便不怕失仪,张口要那壶酒。

“我回头给学士家送十坛桑落,再送十坛紫酒。”

“那我可买不起。”王绩赶紧拒绝。

“学士兵以助我处理文字,要劳烦学士的地方多了,这点不算什么。何况,我也有个请求。”

“司徒请说。”

“我想请王学士品鉴一下我家的各种酒,若是觉得好,就写诗点评一下。我呢,也不给王学士润笔费什么的,到时以诗换酒,如何?”

这个提议,王绩很喜欢,笑着应下了。

诗换酒,那是文人雅事。

跟卖诗换钱,那是两回事。

政事堂宰相们对于李逸提议的酒引酒税计划,反应不一。

魏征觉得涉及加税,那就得慎重再慎重。

杜如晦倒是直接支持李逸,觉得这是个良策。

而王珪则问李逸,这个酒税征收范围,李逸家也是酿酒大户,只不过以前大多是不用粮食酿酒,用柿子、梨子、葡萄、桑葚,甚至是红薯等酿酒。

故此之前禁酒令,李逸家的这些酒没在禁止之内。

现在要征酒税,那李逸家的这些酒,要不要征酒税?

如果李逸家的酒仍不征税,是否有失公平?

面对王珪咄咄逼人的发问,李逸只是云淡风轻的表示,他家酿的虽不是粮食酒而是果酒,但既然是酒,那就当一视同仁征酒税。

李家愿意按酒一斗,税二升的同样酒税交税。

甚至也愿意按新政,从南方运粮来北方五大仓输粮换引。

李逸一点都没想要以公谋私,甚至愿意带头输粮换引、缴纳酒税。

王珪也只能闭嘴。

宇文士及认为,过去无酒税,现在征酒税,那最后酒价会涨,最终也是落到了百姓头上。

而李逸则说,酒不是民生必需,柴米油盐布这才是百姓生活必须品,酒不是。

有条件、喜欢喝,就多买点,没条件喜欢喝也只能少买点,反正不喝酒又不会怎么样。

输粮换酒引,能够借用民间力量,从南方输粮到北方来,这能帮着解决即将面临的粮食危机。

今年的旱情,主要是在北方,尤其是在关中和三河地区,江淮岭南甚至山南巴蜀都没那么严重,因此南粮北调,是关键。

如何解决运力,是关键的关键,光靠朝廷还不够,得多调动各方积极性。

拿粮食换勋官,给先人追赠,给儿孙官学生资格等等,也都是为了借用民间力量运粮,现在让酒户去输粮换酒引,也是一样的。

王珪对李逸的了解还不够,李逸虽然涉足许多产业,

但李逸是个既要赚钱,又更愿意纳税的人,甚至他愿意给自己的掌柜、伙计、学徒们分润一部份利润。

有钱大家一起赚,自己赚了,还愿意再给朝廷一部份。

李逸从不是那种吃独食的人。

因此这个酒税,李逸肯定会缴的,而且一文都不会少,该输粮换引的粮,他也一粒不会少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