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0章 何乐不为呢(2/2)
王绩家族属河东王氏龙门房支,这人才华很高,就是放诞好酒,李逸见过他,这是个喜好老庄和魏晋玄学,向慕陶渊明的人,一直处于出世和入世的矛盾之中,
向往田园生活,却又总觉怀才不遇。
在门下省待诏,原本侍中陈叔达很欣赏他,可随着陈叔达罢相回家丁忧,王绩在门下省待的越发不满意。
已经再次有了辞官之意。
“王绩才高八斗,是个人才,”李逸道,“我做主,特判每日给酒一斗。”
李逸把王绩安排到自己公房,协助处理文字,相当于是自己的办公室主任了,给他一天一斗酒,还给加薪炭米面补贴。
王珪笑着提醒李逸,“我那位本家,好饮酒常误事,而且性格狷介,司徒可得有个心理准备啊。”
“无妨,我看中的是他的才华,至于说好饮酒性格狷介这些,无甚关系,用人就用其长。”
此话一出,大家也没有人再劝。
其实王绩兄长王通,那可是隋朝最有名的大儒,当今朝堂内外,多少官高、名士,都曾是王通的门生弟子,
那些人自称河汾门下,门生弟子千余人。
如刚被罢相的温彦博,还有已故的薛收、杜淹,都是王通的学生。
另外房玄龄、魏征、杜如晦、陈叔达、王珪等,都曾去龙门听课。
虽说王通死的早,
可也正因这份关系,
朝廷才会征召王绩、王凝兄弟俩入朝为官,哪怕王绩待诏门下,常饮酒误事,也一直有大佬们照顾。
“说到这个酒,如今朝廷禁私酿,但民间仍多有私酿者,光靠禁令难以施行,
而百姓对酒的需求始终很大,我觉得可以稍微变通一下。”
魏征就喜欢酒,而且他的魏氏家酿还很有名,以前官职低俸禄少,他们妻子裴氏每年都要酿几批酒出售,以补贴家用。
哪怕现在官至宰相了,之前也一直还要酿些的。
现在禁酒令下,魏征都没法在家私酿了,他的魏氏家酿都要断了。
“无逸有什么好的想法?”
李逸道:“其实禁私酿,主要还是因为缺粮,而酿酒需要耗费粮食,朝廷禁酿也是不得已为之。
因此我有一个想法,天下酒户到官府登记后,
只要他们能够从长江以南,运粮北上,输入河北的黎阳仓,河南的兴洛、回洛仓,关中的永丰仓,陕州的常平仓等五大粮仓,
则授给他们相应的酒引。
他们运来的粮食,朝廷按市价收购,另外按每三石粮,给酿一石酒的酒引。
有酒引,才许酿酒。
这酒引就相当于是酿酒许可和配额,
同时,他们纳粮后取酒盐前,还需要交纳酿酒执照钱,以及预交酒税。”
酒户、酒牌、酒引、酒税,
这些让宰相们都听的好奇了。
“打个比方吧,魏相现在是一个酿酒为生的酒户,他去江南购粮百石,运回到兴洛仓交纳,
朝廷按市价斗米二十钱收购,这一百石米,朝廷付给他二十贯钱。
并给他三十三石酿酒许可,至于税率,酒一斗,税二升。他的酒卖什么价,就按什么价征收。
酒户输粮后,先交税,拿到酒引后,方可酿酒出售,酿酒售酒额,不得超过酒引数···”
魏征捋着胡须,“酒一斗,税二升,会不会太高了点。”
“酒不是一般的民生必需品,如今又缺粮,酒税定高些好,既能抑制些酿酒量,也能增加税收。”
至于这个运粮换酒引的细节,可以具体再完善,比如从江南贩粮到五大粮仓,沿途不需征收关税等。
“我预计,这酒税一年起码二十万贯。”
最重要的不是增加二十万贯酒税,而是这些酒户想要酿酒,就得想办法去江南运粮来,不管是他们亲自去购粮,还是委托商人去贩粮,
这在如今北方缺粮的情况下,
都能调动民间力量,南粮北调。
三石粮换一石酒酿造许可,而一石粮能酿三石酒,
这里面就是个很大的差额,
这些就是通过酒户输入的存粮。
“隋以来都没有酒税。”魏征直言。
隋朝不仅没有酒税,其实隋朝也没有盐税,没有矿税,甚至没有工商税,
隋朝能够统一天下后,迅速开启了开皇盛世,这些宽松的政策功不可没。
魏征潜台词就是,朝廷如今又是开矿课,又是要征酒税,还要征工商税,
会不会有点太过搜刮敛财。
“诸位相公,
我始终觉得,堵不如疏。
禁私酿出发点是好的,可实际难以执行,倒不如变动一下。
只要酒户能从江南贩来粮上缴到指定的几大仓库,就可获得酒牌,先交纳酒税后,便能获得酒引,可以光明正大的酿酒出售了。
那些以酿酒为生的人,也不会丢了饭碗没了营生,而那些喜欢喝酒的百姓,也不会没酒喝。
朝廷呢,既增加了粮食储备,还增加了酒税收入,何乐不为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