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章 小汽车再升级!up,up,up!(1/2)
第525章 小汽车再升级!up,up,up!
“发动机没问题,剎车系统也检查过,液压迴路通畅……就是一急剎,车身抖动厉害,控制不稳。”
几个工人师傅正围绕在车旁边,眉头紧缩的弯腰检查。
没一会儿,黄平涛、董满贵、孙建波和赵跃进也领著技术员急匆匆赶了过来。
经过几次的反覆检查,一个老师傅站起身,慎重道:
“八成是制动推桿上的橡胶件硬度偏差,导致的回弹不均,车身抖动。”
陈露阳赶到的时候,正听见工人师傅的判断。
於岸山一抬手,毫不客气地喊:
“陈露阳,过来看看!是不是你们的零件出毛病了?”
“好的厂长!”陈露阳一脸正色,领著车间的几个小组长和技术员跑到了小汽车旁边。
技术员们蹲下身子,仔细检查。
很快,有人抬起了制动推桿,摸了摸两侧的减震胶套,眉头一皱。
“主任,问题大概在这儿。”技术员小声匯报。
陈露阳俯下身,顺著他指的地方仔细看。
只见推桿两侧的减震胶套表面已经发白、发脆,不用力根本就按不动。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
技术员小声匯报:“这一批减震胶套硬度偏高,橡胶太硬了,没起到应有的缓衝作用。”
“急剎的时候,衝击力没被吸收,反而直接传到了车架,所以才会抖动。”
另一位技术员补充:“不光是这个,剎车推桿上的缓衝垫反倒偏软,硬度控制得不均匀,一软一硬,叠加在一起,问题更大。”
陈露阳的脸瞬间拉下来了。
这要是真是橡胶车间的疏忽,厂长当著这么多人点名质问,可不是小事!
“这批橡胶谁签的字,这种质量怎么通过的?”
听到陈露阳的质问,黄平涛脸都白了。
“主任,这批件子是去年十月赶工那一拨。当时任务太紧,车间接了好几摊子活儿,一边是小汽车,一边还有直升机和操场。车间里摊子大、人手又紧。原料也跟不上,我们调了几次配方,想著能顶一阵子用,就批了出去。检测环节没发现大毛病,可是真车一脚急剎,这偏差就全显出来了。”
他抹了把汗,声音压得更低。
“当时我签的字,本来以为没问题,没想到出了这种情况。”
赶工、缺料,这些都是现实。
硬度测试在检测台上能过关,可真车跑场子就是另一回事。
黄平涛心里直后悔,万万没想到,当初放出去的那批件子,居然会在全厂最受关注的新车试车环节上出问题。
“主任,要怪,就怪我没盯死。”
“咱们那会儿人手紧,我想著先把任务交上去,免得车间掉链子……真没想到会出这么大的动静。”
陈露阳的眉头一下就拧起来了!
他离厂半年,本想回来能看到橡胶车间的成绩,没料到第一件砸到眼前的,竟然是这么一桩紕漏。
眨眼工夫,车间就在把关就在厂子最关键的试车环节栽了跟头。
深吸一口气,
陈露阳迅速调整情绪,强压下心中的火。
现场不光有工人师傅,还有於岸山、郝主任、曹工和其他车间的组长。
这些都是厂里的一线骨干。
他要真在这儿当眾发火,兄弟们脸上掛不住不说,橡胶车间的脸也彻底丟尽了。
陈露阳抬头看了眼副厂长和在场的一眾人,沉声道:
“报告於厂长,这批新件硬度差异太大,导致减震效果不理想。我们橡胶车间马上回去复查配方和硫化工艺,重新抽检一遍。今天的情况,绝对不能再发生!”
於岸山冷冷扫了他们一眼,脸色不见半点鬆动:“新车是今年厂里最硬的任务,部里、市里都盯著呢。”
“这种毛病,再出一次,全都给我全体处分,摘掉先进模范的牌子,年底一个奖一个先进都別想评!”
话音一落,试车场边顿时死一般寂静。
黄平涛背上都湿透了。
於厂长这话不是嚇唬人的,要是真全车间处分,先进模范的牌子一摘,等於这一年白干。
孙建波心里咬著牙低声嘟囔。
娘的,栽得太不是时候了。
陈露阳眼神一凛,猛地挺直了腰,沉声应道:
“於厂长,您放心!这次的问题,我们橡胶车间绝不推諉。”
“今晚我们就连夜復检,把所有批次的硬度、回弹一件件过一遍。”
“明天一早,我亲自把整改方案和检测数据送到厂里。”
“要是再出一次这样的问题,处分先从我陈露阳开始!”
“哼!”於岸山拉著脸,转身离开。
试车场上只留下眾人心头“咯噔”的一声,压得人透不过气。
瞧著黄平涛他们几个飞快跑去检查车,陈露阳心里一股火憋得慌,皱著眉重重吐了一口气。
就在这时,一只厚实的手忽然搭在他肩膀上。
陈露阳回头一看,是老郝。
老郝冲他挤了挤眼,笑著劝道:
“別上火,赶工的时候,谁还没犯过险?出事了咱们一起想办法,解决就是了。”
说完,又忍不住打趣一句:“倒是你,回来半天了,也不跟兄弟们先报导一声!是不是把我们这几个老伙计忘到脑后去了?”
组装车间的主任也走过来,笑著接话:“是啊,小陈,这大半年不见,你在bj那边风风火火,修理厂、学校两头跑,消息全是听人带的。咱们可等著看你啥时候露面呢。”
刚刚於岸山在场,大家的心思全被试车问题压住,没顾得上寒暄。
如今一缓下来,紧张的气氛里总算透出几分久別重逢的亲热。
“哪能啊!”陈露阳咧嘴一笑。
“我这一回来就被拉著开总结大会,又赶上新车出毛病,连口热水都没喝上,就跑到这儿来了,真不是故意怠慢你们几个老哥。”
郝逢春哈哈一乐,抬手在他肩膀上拍了一下:“行了,嘴上还会抹稀泥。”
“车间里还有厚厚一沓资料等你翻译呢!没事了抓紧回车间报到!”
陈露阳乐道:“下午就去!!”
顿了顿,
陈露阳看著场地上的小汽车,若有所思地问:
“咱厂这是小汽车又升级了?”
看著老郝点头,陈露阳有些惊讶:“年年升啊???”
这小汽车好不容易跑明白了,怎么还总升级呢?
老郝笑著摇摇头:“现在全国都在造车,咱厂要真想站住脚,就得一年比一年往上抬。”
听了老郝的解释,陈露阳明白了。
虽然厂里的小汽车已经走过三代更新:
但第一代,完全照著日本老款图纸“克隆”,能跑,但毛病多,耐用性差。
第二代,有了义大利技术人员的指导,外形和內饰有了大幅改善,性能也稳了不少,却还谈不上先进。
第三代,机械常年正式採用中日意的联合方案,发动机、变速箱这些核心总成相对可靠,基本能批量下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