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出品三部大片?打造易安原创项目(1/2)

第394章 出品三部大片?打造易安原创项目

《新红楼》收视口碑双崩,但赚的可一点不少。

因为沾了《新三国》把单集价格拉高的光,《新红楼》这部剧的首轮播映权单集逼近200万。

嗯,也有说是卖到了单集200万以上的。

《新三国》成本高,可集数也多,《新红楼》集数偏少。

一般情况下,电视剧集数多,总价更高,单集价格就低一些,而集数少,总价低,那么单集价格就更高一些。

但据小道消息,这个数据可能不太准,应该是宣传数据。

反正《新三国》赚了多少,易安财报是有一些数据的。

但《新红楼》赚多少,就只有剧组知道了。

这部剧水很深,什么金钗、换导演、角色不符啥的且不论,就说成本。

《新三国》拍了80集,战争场面无数,总共才了不到1.4亿。

《新红楼》是园子戏,也没什么明星,且只有50集,最后成本和《新三国》相差无几。

别说什么服化道景贵,再贵也没这个贵法,直接租一些真家伙来,也够呛能这么多,除非天天摔着玩。

成本是一笔钱,卖出是一笔钱,一进一出,可操作的东西就多了。

对于颜礼和易安来说,《新红楼》是赚是赔,项目有什么猫腻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会不会连累到新四大名著,或者说连累到《新水浒》和《新西游》的发行。

《新三国》的出色表现,给几个项目着实开了个好头,但《新红楼》又把势头给摁下去了。

买播映权的电视台和相关版权的平台亏大了。

据易安所知,浙省台和永乐合作的《新西游》就因为《新红楼》,导致现在的发行不太顺利,广告招商也有些影响。

《新水浒》和张大胡子版《新西游》自然也少不了类似的困扰。

前者还好,毕竟是易安出品,有《新三国》在前面打底,市场虽有观望,但整体来说还是持正面态度的。

麻烦的是后者,张大胡子这两年可是一直在拉垮了。

自黄小明《鹿鼎记》后,他的剧拍一部扑一部。

嗯,更准确的说,在《鹿鼎记》之前的《碧血剑》,其实表现就不尽人意。

《鹿鼎记》回了波血,他又拍《倚天屠龙记》,结果不吸取教训,同《碧血剑》一样大胆启用新人,甚至做法更激进。

张无忌、周芷若、赵敏、小昭、殷离几大主角,就一个安以轩有些名气,其他都是没啥名气的。

结果因为本身质量不佳,又缺少明星坐镇,扑成了狗,创下张大胡子金庸剧最差成绩,几个演员也都没混出来。

当时,张大胡子《倚天屠龙记》的扑街,再加上易安的《萧十一郎》也没达到预期火爆。

武侠剧两大扛把子遇冷,直接把火爆的武侠市场给折腾黄了。

易安直接暂停武侠剧制作,张大胡子不信邪,又搞了一部《大唐游侠传》,扑的更惨。

之后,张大胡子看历史题材不错,又拉着华谊筹拍了一部《兵圣》,主角是《闯关东》后大红的朱亚闻,然后又扑了。

原本朱亚闻《闯关东》后势头极旺,签约华谊后,一度被认为是黄小明的接班人,因为这部剧,事业没续上,如今在华谊还没有《士兵突击》那几位受待见。

有道是墙倒众人推,之前老张大胡子就风评不好,这两年一拉胯,各种声音就越来越多。

之前筹备新四大名著的时候,就数张大胡子的《新西游》和《新三国》场外新闻最多。

不过,《新三国》是新玩法,就算有一些老套路,也都用了新包装,然后以微博为中心,用互联网炒作营销。

张大胡子跟不上时代,还是坚持老配方,选角+吹牛+骂街,导致看腻歪了这一套的观众网友纷纷嘲讽。

现在《新红楼》扑街,大众观感极差的《新西游》自然要大受影响。

连易安内部都在是否发行这部剧产生分歧。

之前易安不怕电视剧烂,他们走发行的有兜底,烂也不耽误赚钱,而且易安非出品,赖不到易安身上。

但现在新四大名著一个鬼一个神,一下子把后续的项目关注度给提升起来了。

连带着易安因为出品《新三国》成了正面代表,那易安就必须考虑,会不会受到连累,比如降低正面风评,或者影响到《新水浒》的发行,甚至是对股价有所干扰。

发行部经过讨论后,由负责发行的副总肖贯提议。

成立一家负责发行的分公司,然后由这家分公司负责发行,一套班子,两个招牌。

把送上门的收益推出去未免太激进。

别的不说,《新三国》总收入逼近4亿,《新西游》哪怕打个折,也得有两三亿,发行费用按比较低的10%算,那就是两三千万拱手让人。

发行部成立这么多年,也没碰上过几个这个体量的项目,哪能说推就推。

不如绕个圈子,套一层壳,钱照样赚,出事或者项目风评差就由分公司背锅。

以后甚至可以形成定律,好项目挂易安发行部的名,口碑风险项目挂分公司的名。

听着像掩耳盗铃,但有时候,套这么一层盒,意义就完全不一样。

很多大公司各种成立分公司、子公司,疯狂迭甲,其中之一的目的就是如此,维护总公司的品牌形象。

名和利归总公司,苦累和黑锅是分公司和子公司得。

不仅仅是发行部可以这么干,电视剧部、电影部、广告部也可以弄个套壳公司,针对一些拿不准质量却有赚头的项目。

如此,既舒服赚钱,拿到里子,还能把一些负面影响尽可能压低,保住面子。

于是,易安发行部撤出张大胡子版本《新西游》发行,改由一个名字和易安八竿子打不着的新公司负责,但负责人和团队仍然不变。

《新西游》剧组也没太大意见,名字换了,人没换,资源渠道也没换,只要能多卖钱,谁管易安耍什么样。

相比之下,易安对《新水浒》信心就比较足了。

发行部核心团队亲自上阵,意图比肩《新三国》的收益。

这背后其实也涉及发行部老大肖贯和电影部老大杜国伟的总裁之争。

想上位是需要成绩支撑的。

电影部这两年比较强势,就是杜国伟最大的底气,发行部虽然不主导业务,但通过发行把剧多卖钱,也能分不少功劳。

而面对发行部的努力,杜国伟这边也没有坐以待毙。

他其实对自己上位总裁的期望没那么大,在易安这种部门和元老众多的大集团,资历不够这事实在要命。

但就算争不到总裁,但也可以借此扩充电影部的实力,比如把电影发行这块拿到手,如果能插手院线,就更美了。

或者推动易安成立一个cco的职位,也就是所谓的首席内容官,全权负责易安内容业务。

易安市是娱乐影视公司,内容业务职权和范围是很大的,一旦设立该职位,可以说各部门都能插上手,实权大增,堪称公司三把手,而且是比较强势的那种。

先在这个首席内容官过渡一下,积累声望、功绩和资历,到时候顺理成章的把总裁拿下。

甚至在杜国伟心里,还有将来成为易安董事长的小野望。

毕竟颜礼摊子那么大,如今有意放权,将来放手,或退居幕后,或忙活其他产业,都是有可能的。

到时候,接班人要能力、要忠心、要威望,还有谁比他杜国伟合适?

当然,现在只是一个美好愿望,推动那些不是那么容易的。

杜国伟得让公司和颜礼看到他的价值,否则别说未来当董事长,说不定被上位后的肖贯用来杀鸡儆猴。

于是,这些天杜国伟一直在向公司要资金,然后策划新的电影项目,保持并发扬易安电影的辉煌,给自己争取更多的筹码。

易安,董事长办公室

颜礼翻看着杜国伟递过来的相关项目计划书。

杜国伟的动作不小,起手就是三部大片——《金陵十三钗》《龙门飞甲》和《武侠》。

三部电影全部都是和名导合作,老谋子、徐老怪和陈可欣,用的大牌明星也不少,包括李莲杰、甄子弹、邓朝、范小胖、李兵兵、杨蜜,甚至还有好莱坞明星。

颜礼合上计划书:“《金陵十三钗》就不说了,之前就定了,不过剧本还有待商榷,但基调已经定,回头再讨论,先聊聊你对剩下两个项目的看法。”

杜国伟点点头,然后讲述自己的思路。

易安现在是影视行业的龙头老大,又刚刚上市,需要大刀阔斧的争夺市场份额,展现出公司的强势地位,给予市场信心,提升股价。

在这种情况下,以往易安的小成本战略就不太好用了。

易安得拍大片,而且是需要大投资、大导演、大明星和大声势的大片。

《龙门飞甲》这个项目是徐老怪的。

之前华谊和其合作《狄仁杰之通天帝国》,虽然电影还没上映,但圈内已经有不少消息了,不少人甚至看到了半成品,对这两年不顺的徐老怪重拾了信心。

《龙门飞甲》脱胎于当年徐老怪的代表作《新龙门客栈》,属于老瓶装新酒,有《新龙门客栈》的影响力在,更为业内看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