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章 士绅无不怀念我大元(2/2)

就连被后世骂作留学生的堡宗,他前期在云南也是压着麓川打的,明军当时直接杀穿了整个缅甸,都快打到印度去了,要是没有堡宗,恐怕后世去云南瑞丽旅游还得办护照。

当时大明的军事重心就在南方,精锐都被调去打麓川了,北方边境武备松弛,这也为后来堡宗留学埋下了隐患,虽然他留学叫门没得洗,但前期打缅甸麓川王朝的时候可是一点也不孬!

言归正传,最后还有关于在贵州设省,税赋能不能养得起驻军,还有给官员发工资的问题,这个鲁锦则是说等移民过去,推广烟草种植之后,施行烟草专卖,财政情况三五年内就能好转,倒也不用太急。

原历史上朱棣在贵州设省,刚开始也是财政入不敷出,贵州的赋税都不够给贵州的官员发工资的,全靠中央支付转移支撑着,最后不也撑下来了吗,更何况鲁锦还提前凑齐了土豆、玉米、红薯、烟草这四个大杀器,对于稳定贵州,财政盈余,他就更有信心了。

给两人交代完云贵的治理注意事项,鲁锦紧接着又下了一道征募民夫的命令。

从江西招募无田或少田的穷苦百姓,一共招募四个师,也即54000人,然后湖南湖北再各招募一个师,浙江再招募三个师,安徽南部再招募一个师,总计招募十个师的民夫,合计13万5千人,跟随大军一起出征,负责押运粮草,同时也是这次的移民。

到时候贵州移民三到四个师,云南移民六到七个师,作为云贵的第一批汉人移民,具体情况看当地的土地多少,看能安置多少人,等大军打过去,这些移民就直接在当地落户分田。

目前的大明人口分布,江南有两千万人,江西至少有一千万人,湖南湖北加起来也得有一千多万,太湖、鄱阳湖、洞庭湖,这三大肥沃的平原地带,本来就是人口最多的地方,自然也承担着人口输出的任务。

所有报名的移民,夏收之后开始在各地集结,九月之前抵达湖南长沙跟南征大军汇合,这次的主力加上民夫,足有三十万人出头,与原历史上的明军南征兵力相当,不过鲁锦不知道历史上的明军是否是号称的虚数,但他这三十万肯定是实打实的兵力,虽然其中有一半都是民夫.

这条政令一出,皇帝只是轻飘飘的一句话,十几万移民就被迁走了,可浙江、江西、安徽、两湖五省的士绅地主们却顿时哀嚎一片,因为鲁锦迁走的移民全是他们的佃户,鲁锦招募的本来就是无地的穷苦百姓,这个时候谁还没有自己的土地?当然是那些地主家的佃户了.

此举顿时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要知道这个时代可是没有拖拉机的,不像后世,即便只有一台小拖拉机,也可以种三百亩地,稍微有两三台农机,几个劳动力就可以耕种上千亩的农场,然而这个时代的土地还是要靠人力耕种的,哪怕是有牛,也少不了佃农。

而那些在阶梯税的打击下,至今还咬牙死撑着保留上千亩地,准备等子孙成年就将这些土地分给子孙的地主,这次纷纷破了大防,皇帝一下子抽走那么多青壮移民,这可都是实打实的劳动力啊,都是他们的佃户。

现在佃户被迁走了,可他们名下的土地数量却没变,重新招佃户又不好招,土地没人种就只能荒着,但朝廷收税可不管你这个,朝廷只认户籍田册,你名下有多少土地就收多少税,你自己不种那是你自己的事,如此一来,他们咬牙保留的那些土地,终于保不住了。

不然撂荒一大半,剩下那一点收的租子还不够给朝廷交税的,自己忙活一年还特么得赔钱,这谁受得了啊!

于是这五省的地主大户们纷纷开始抛售土地,导致仅仅一个五月期间,江南、江西、安徽南部、湖南湖北的土地价格直接腰斩,甚至还在不断下跌,而且还特么没人买,再加上九等阶梯税对土地兼并的限制,一度到了土地白送都没人要的地步。

除非那种实在不想移民的,同时手里又有一些积蓄的,才会在这个时候趁土地价格便宜买上一些土地,其他没钱又没地的,干脆也不买,直接等移民过去让朝廷分田就好了,干嘛还要自己钱?

不过也有人趁乱捡便宜,一些世代居住在城市里的城市人口,他们原本在城里做些小生意,手里多少有些积蓄,这下看城外的土地便宜到无人问津,也忍不住到城外买几十亩地做农民了,就算自己不去种地,可城市人口也要生孩子啊,买几十亩地留给自己儿子也不错,至少将来可以稳定当个富农。

再加上目前城市和农村户口还没彻底明确分开,趁着这段政策模糊不清的时间,江南地区许多城市人口都跑到了城外,这下工业人口回流到农村了属于是

不过鲁锦对此也不反对,一来他现在还没到需要大量工业人口的时候,真等需要的时候,从城里招工暂时也是足够用的,毕竟现在根本就没那么多工业项目,有些工厂就算你想建,也得先把技术搞明白才行,否则没技术拿什么建厂?

就这么说吧,有些人总以为中国在古代搞工业化,就一定会走上英国‘圈地运动’‘加剧土地兼并’‘羊吃人’,把农民赶到城市里打工的老路,这特么就是纯扯犊子了,两国的国情不同你是一点看不见啊。

英伦三岛总共才他妈几个人口,他不强迫农民去城里打工,他真找不到那么多工人,但中国不一样,中国古代本来就有城市经济,宋朝的一座开封城就有上百万人。

不会有人以为这上百万城里人每天还要出城种地,晚上再回到城里睡觉吧?

即便是在古代,城市人口只生活在城市,一样能维持生存。

到了明初这个时候也是如此,别的地方不说,光一个南京城里最少就有40万以上的城市人口,到了原历史上的明末就更夸张了,南京城里的茶楼,酒楼,青楼,饭馆,各种商店就有上万家之多,这些城市人口纯靠经营服务业就能活着,中国会缺工业人口?搞笑。

无非到时候城里少开几百家茶楼,少开几百家饭馆,工厂里多上千个工人而已,没茶楼还可以在家喝水,没饭馆也能在家吃饭,一点也不影响生存,无非是经济结构改变一下而已,最多是把服务业转化为制造业,怎么可能会演变到英国那种程度。

再说鲁锦现在还把土豆、玉米、红薯提前弄了过来,又从官方层面大力向民间推广,等过两年再废除了人丁税,到时人口爆炸式增长,那时该愁的就不是有没有工人可用了,而是要发愁投资够不够多,每年新增的工厂能不能提供那么多岗位。

如果不能,那就只能‘上山下乡’,把多余的城市人口迁去边疆地区种地放牧了,当年的上山下乡不就是因为二五、三五计划没跟上,导致投资不够,社会能提供的工业岗位没有增加,城市人口多到没处用,才上山下乡去种地的吗.

却说此时的大明,那些地主士绅们的土地实在是廉价的卖不出去,又被阶梯税的重税压得喘不过气来,为求自保,最后只能纷纷向官府捐献土地,直接白送给官府,老子不要了!实在是留不住了。

对此,鲁锦自然全都乐呵呵的收下,其实这个情况就是原历史的明初真实发生过的,朱元璋虽然没像鲁锦一样搞阶梯税,但他搞移民比鲁锦还狠,士绅家的佃户都被迁走了,他们不投献土地还能怎么样?毕竟造反又是不可能的。

这次的移民令一下,江南各地的士绅们顿时无不怀念我大元,毕竟我大元对这些地主豪强是真的纵容啊,而鲁锦却招招打在他们的要害上。

鉴于这种情况,自然是有那心里不服想要造反的,但卵用没有,你今天敢密谋造反,都不用等到天亮,当晚内卫军就到你家门口。

而且鲁锦的皇权下乡,直接把人口控制的死死的,那些图谋不轨之辈,他连兵都不一定能聚起来,拿什么来反抗鲁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