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8章 戊戌六君子(2/2)
杜鹃啼血霜华白,魑魅窥人灯火青,我自横刀向天笑,此生休再误穷经。}
{梁启超则属于借用。}
……
曹魏。
曹操体会着这两句诗,又品着谭嗣同的那几话与视死如归的豪迈,叹息道:
“这一改,“我自横刀向天笑”,仿佛比原诗更加豪迈,但是却违背了谭嗣同的原意。”
曹丕是才子。
他明白曹操所言。
谭嗣同的牺牲原意是君子坦荡荡。
是留将公罪后人论的坦诚。
但被人这么一改,改成了维新派的壮烈和大义凛然。
为他们而死的人,还要在死后还被再利用一下。
……
大明·永乐时期
朱棣看着那短短的几句话,感叹不已。
“出身名贵而剑指名贵。”
“这境界,就不是一二般人所能比拟的了。”
朱瞻基同样感悟着:
“相比那逃跑的两人,谭嗣同能走而不走……”
“这算不算白死了?”
徐皇后一直没有加入过交谈,此时却正色道:
“没有,恰恰相反。”
“以他的身份,正是用死告诉世人,改革是走不通的,只有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清朝才能救中国。”
“他用身躯的腐朽,埋下点燃大清的火种。”
“成为旗帜,比他活着更重要。”
……
{遗憾的是,“六君子”被清廷杀害后,康有为等决定充分利用“保皇”这一政治资产,遂出于宣传的需要,刊布了许多回忆、纪念文字。这些文字,将杨锐与刘光第打扮成了康有为的忠实拥趸。}
{但其实,杨锐并不知道康党的“围园杀后”计划,他的立场始终是调和帝后关系,而非扳倒慈禧。对于刘光第,康、梁也做了类似的虚假描述。}
{而康、梁的这种做法,与清廷对“六君子”的草率定性,构成了一种虚假的“呼应”,也让戊戌年改革的本来面貌发生了扭曲。}
{进而严重影响到后世对这场改革的反思。}
{讲真,如果让这帮品行的人变法成功,真不知道中国近代史又是一部怎样的历史。}
……
【百日维新是一场极为错综复杂的改革,它的失败,既不能简单地以“顽固派的镇压”来解释,也非责备康有为“志大才疏”便可使人满意。】
【它实际上是清廷此前三十余年洋务改革失败结出来的一枚苦果。】
【在这场改革里,年轻的皇帝不再信任旧体制。】
【旧体制里的太后与官僚集团也无意响应年轻的皇帝。】
【“改革旗手”康有为在改革启动的前一年,萌生出“保中国不保大清”的思想,导致他无论对年轻的皇帝还是老迈的太后,都缺乏认同感。】
【这是一个缺乏共识的改革,它注定会失败。】
……
大清·光绪时期
光绪现在情绪十分萎靡。
“天幕是什么意思……”
慈禧看着开始逃避的皇帝,面无表情。
改革变法哪有那么容易的。
皇帝还是稚嫩。
“你还是老老实实的,别瞎折腾了。”
听着慈禧这话,光绪一顿火气,出言讥讽道:
“若不垂帘,何由至今日。”
慈禧冷眼看着他,森然道:
“若不垂帘,由你何也。”
光绪气急又无从反驳。
一挥袍袖,大步离开,只留下一句。
“朕连那汉献帝都不如!”
慈禧冷冷的看着皇帝离去的背影。
“喂不熟的白眼狼……”
……
【甲午年,朝中存在着帝后角力。】
【但光绪皇帝自亲政至甲午年,不过短短五年时间,当时朝廷内外的重臣,均与慈禧太后有着长期共事的经历。】
【这些重臣,对太后自1861年以来的执政,基本上都是认可的,对年轻、缺乏政治经验的光绪帝则心存疑虑。】
【慈禧太后在制度上也控制着朝廷的核心人事大权,光绪没有办法无视慈禧的意志而任用私人。】
【“帝党”在甲午之前并没有成型,直到戊戌年,“帝党”才彻底成型。】
【其原因就是清军在甲午年的惨败。惨败引发变法的思潮,也折损了慈禧的政治声望。】
【作为清廷权力的实际掌控者,慈禧被许多人认为需要为甲午年的惨败承担责任。】
【这种想法以康有为、梁启超和军机四章京为代表的士人。】
【当慈禧的保守形象日趋固化,光绪的开明形象也在逐步上升。】
【当康有为试图通过开设制度局、懋勤殿,以及引进李提摩太、伊藤博文等外国顾问,来拓展帝党权力的边界时,帝后角力遂不可避免地被激化成了流血冲突。】
【“戊戌六君子”被杀,慈禧宣布恢复训政,光绪则被软禁。】
【帝、后关系,至此彻底破裂。】
【评价e级·得零分】
……
{题外话,故宫没有光绪皇帝的照片留存下来。}
{1990年,故宫出版社出版《故宫旧藏人物照片集》。1994年,故宫出版社又出版《故宫珍藏人物照片荟萃》,收录有故宫博物院所藏慈禧、奕譞、奕訢、载沣、光绪帝后妃、溥仪、婉容、文绣、太监宫女、八国联军乃至入宫表演的戏剧人物的诸多照片。}
{唯独没有光绪的照片。}
{据这两本书披露,“在紫禁城内,直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才由年已六十九岁的慈禧太后开始用照相机拍摄个人照片”,“这些照片及底片,在1924年11月5日溥仪迁出故宫后,全部由故宫博物院集中保存下来”。}
……
大清·康熙时期
“你先等会儿!”
康熙直接锁定锚点!
溥仪迁宫?!
“什么叫迁宫?”
胤禛小心翼翼道:
“可能是洋人打进来,然后又跑了吧?”
康熙沉着脸一言不发。
……
大清·雍正时期
雍正算着年头。
“1924……距离过了甲午也没多少年了。”
“你说……算了。”
弘历看着问到一半不在问的阿玛,也不知如何开口。
……
而此时众皇帝也在群里看到这么一句话。
『乾隆帝:诸位,我们的时代就要结束了。』
一时间,确有恍如隔世之意。
……
{对于故宫内无光绪照片传世这件事,书中给出了一种解释:慈禧热衷于为自己拍照、树立个人威仪之时,倡导变法的光绪皇帝一直被她长期软禁于瀛台之际。这又不难使我们理解:何以故宫旧藏慈禧照片如此之多,而光绪皇帝的照片一张也没有。}
{而这种解释,可以在德龄的《清宫禁二年记》中得到佐证。}
{德龄喜好摄影,为慈禧做御前女官时,曾在宫中摆弄过摄影仪器。据德龄回忆,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与光绪皇帝谈及外国画师为慈禧绘制油画一事。}
{光绪流露出一种也想绘一幅油画像的情绪,却又自觉这是不可能的事,因为慈禧不会同意。}
……
曹魏。
刘协看着天幕,平静道:
“看来,我这个废帝算是所有废帝里结局中上的了。”
曹节不知该如何开口。
刘协却笑道:
“能留命在,已是大恩了。”
老刘家祖训:
保命第一。
不知道能不能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