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五章 战斧折戟(2/2)

这就是未来大名鼎鼎的“战斧”式巡航导弹,美军在开战的第一时间,就一口气发射了足足52枚,使用了其作战库存的十分之一。

显然,美军对巡航导弹寄予厚望。

然而,战斧巡航导弹闪亮的登场秀,如今是再也没有了。

在胡总的方案里,美军采用的将是立体式的战争手段。现代战争说到底,比拼的已经不是士兵的个人武勇和奇谋妙计,而是敌我双方的火力投送能力。

美军的全面打击计划,实在是把只会战线推进的萨达姆吓的够呛。两伊战争十年时间,伊朗都没能对巴格达实现现实威胁,战争在萨达姆脑袋里基本上就是平面和线性的。

而在胡总的计划里,美军手上各种先进的武器装备,不仅能够进行战线推进,庞大的空中力量更能将战争燃烧伊拉克全境,这里尤其是首都巴格达,必将会收到最热情的招待。

巴格达可是萨达姆十多年经营的大本营,如果被美军大量摧毁各种作战设施,将严重影响萨达姆对军队的控制能力。对于他这样的军头独裁者来说,没有什么比这更要命的了。

所以几乎毫无保留的,萨达姆完全同意了贾马尔提出的方案中,对巴格达的防御计划。

52枚巡航导弹袭来,伊拉克如临大敌。然而让敌我双方都出乎意料的是,战斧式巡航导弹发挥出的威力,完全与设想不同。甚至让贾马尔有种全力防备的敌人大招,实际上却是清风拂面的感觉。

52枚巡航导弹命中的目标,只有个位数,这就有些尴尬了。

说到底,巡航导弹这种武器,本来就是美国人研究出来,用来欺负不成体系的小国,打一打不对称战争用的。

战斧巡航导弹的制导模式,采用的是惯性制导+地形匹配系统。所谓惯性制导,依靠的是陀螺仪反馈的惯性数据来判断飞行距离和方向。这东西有个远亲简配版本,那就是未来智能手机里的角速度传感器。

手机里的角速度传感器,一个成本也许只有几百块。然而导弹上的机械陀螺仪,造价可就贵到没边了。可即使是上百万元造出来的陀螺仪,它实际上仍然会有不小的误差。这种误差在几十公里射程内也许还能接受,但扩大到上千公里之后,立刻就没有实战意义了。

所以战斧巡航导弹的制导模式,还有一个地形匹配技术。简单的说,就是用雷达测量预定地点的地形高度。在惯性制导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对周围的地形进行扫描,然后与电脑中存储的电子地图进行对比,然后将这段距离产生的误差消除。

按说这样一来,巡航导弹的误差也就可以接受了。原本历史上,海湾战争中战俘巡航导弹依靠这套技术,将终端误差控制在了15米范围内。

但那是原历史上的情况,伊拉克人的防御系统处处漏洞,而且当时整个战争的中枢系统电信大楼已经被f117给彻底炸毁了。萨达姆的命令,在开战之初根本传达不出去,外面的雷达数据也无法提供萨达姆进行战略决策。

而在胡总的历史里,伊拉克的防御体系经过七十亿项目的改造,已经初具规模。兔子虽然要钱要的狠,但给的产品至少也还算是良心。

诸如jy-8a火控和jy-9中低空搜索雷达,square tie预警雷达,jlp-40对空搜索雷达,esr-1警戒雷达和rice-lad摄像头,对末段周围的目标进行场景匹配。根据与预定攻击目标的卫星图像进行比较,来确定究竟对末段的哪个建筑物进行攻击。

然而在胡总留下的大量伪装工具面前,巴格达城区竟然有一夜换新颜的趋势。

倒不是变的更漂亮了,而是萨达姆在知道了巡航导弹工作模式之后,干脆一狠心,对巴格达一些重要地点附近的地形进行了“人为修正”——拿炸药炸平了事。

不等美国人的导弹过来,重要目标周围的影像就已经被改变了。90年代的战斧巡航导弹里配备的计算机,可没有什么智能识图能力,比百度识图差了好几十条街的距离。

此时巴格达重点地区的影像,不论是红外特征还是边缘识别,更不用说卫星图像匹配,这些技术手段都已经严重不可靠了。

结果就是剩下这些巡航导弹,只有寥寥几枚达成了它们的使命,击中了预定目标,而造成的损失则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不等敌人来临就亲手炸掉自己的首都,这种事情也只有萨达姆能够做到了。

就这样,海湾战争的第一场攻势的战术目标,美军几乎全面破产。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施瓦茨科普夫面前,接下来这场战争要如何进行?

正在起飞的机群是否仍然按照既定计划,对伊拉克严密的防御体系发起攻击?美军做好了,承受更大伤亡的准备吗?这些问题,随着华盛顿打来的一通电话,全都有了一个答案。